23年前他放下城市事业回乡,23年后村子富了他眼睛却几近失明 李星奎: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农村大众报 2020-07-23 14:49 大字

夜幕徐徐降临,镶嵌在村域内的300余盏华灯齐放。平坦洁净的大街上,和着优美的旋律,女人们翩翩起舞;硬化后的小巷里,男人们聚在一起玩扑克、展棋艺;孩童则在花丛间追逐嬉戏玩耍……这是盛夏时节安丘市凌河街道南郚村的街头一幕。

“南郚村能有今天,多亏了我们的好书记李星奎!”说起村里这些年来的巨变,村干部李淑国侃侃而谈。

现年63岁的李星奎,当过工人,干过民营企业老板,20世纪90年代,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有钱人”。没人能想到,他会回到村里当起“村官”。

“村集体背负着160多万元外债。我回来,是想尽一份力,回报生我养我的故土。”李星奎说,“1997年,我当时在潍坊的事业如日中天,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村里的6名老党员代表来找我。此时的南郚村,班子软弱涣散,干群关系不和,全村的发展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李星奎30多年前曾是安丘化肥厂的一名正式工人,1983年他辞职创办了电讯器材厂和水泥预制品厂两家企业。1990年,他承包了潍坊水泥厂的原料车间,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几年后,他在潍坊市区买了房,并把全家搬到城里安家落户。

“大家都认为你有开拓精神和经济头脑,希望你能挑起南郚村这副重担,带领全村人渡过难关。”李星奎回忆,“还能说什么呢!我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毅然低价处理掉自己的住房和工程设施,全家搬回了南郚村。”

李星奎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先后拿出家里的30多万元积蓄,并多方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对已经7年没有整修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为村里新上了一台变压器,彻底结束了经常停电的历史;争取十多万元扶持资金,建起一处提水站,把“靠天田”变成了水浇地。

两年后,李星奎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解决当地牛蒡、大姜的加工销售问题,他筹资1200万元建起民营经济小区,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建厂,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南郚村东南角居住着百十户人家,多少年来,由于受九曲鸳鸯河的阻隔,这里的村民出出进进都要绕道多走4里多路。李星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己拿出1000多元买来水泥和石料,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义务出工,半个月就筑起了一座便民桥。南郚村处在南郚水库下游,每逢汛期,溢洪道里积满了水,过往行人无法通行。李星奎多方争取来8万元资金,带领大家在溢洪道上架起了一座宽5米、长80米的便民桥,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南郚村三面山岭环绕,岭地面积占了很大比例,产出效益较低。原因很简单,浇不上水。按说南郚村不缺水,村西就有座大水库,但输水上山需要钱,南郚缺的就是钱。李星奎四处奔波,并很快争取到了十多万元扶持资金,建起一座高质量的提水站,将水库的水通过地下管道引上了1500多米外的东山之巅,彻底解决了800多亩岭地的浇水难题。村民给这座提水站命名为“富民提水站”。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东借西凑了4.6万元,将原来已经报废的南山提水站重新修整好,扩大水浇面积1000多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小学教室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在李星奎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捐款8100元,总投资达4.3万元,将学校危房及时进行了修缮。之后,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又投资新建现代化的幼儿园。红沙沟小学今年开学前夕,他又拿出5万元资助学校购买防疫物资。

事业向上,但李星奎的家境却是每况愈下。2001年,妻子确诊为小脑肿瘤;2005年,妻子又得了严重的脑血管病,瘫痪在床;2008年,妻子与世长辞。重压之下,李星奎的视力急剧下降,视界从100米到50米再到20米,直到1米、半米,几近失明。

现在,李星奎不管走到哪儿,随身都带着一个录音笔。熟悉他的人知道,这就是老李的“眼睛”。“我看不清,老少爷们反映的问题、提的意见建议,我得录下来,回去慢慢琢磨。”李星奎的脸瘦削,但有神采。

不少当年与李星奎一块在外创业打拼的人不理解:“老李啊,你为村里操心劳累多年,眼睛都累坏了,图个啥?”李星奎回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大家的信任就是最大褒奖。尽管这些年我家发生了一些变故,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徐华刘京富

新闻推荐

安丘宏帆广场品牌商家签约盛典暨实景示范区开放仪式圆满落幕

2020年7月17日,安丘宏帆广场品牌商家签约盛典,暨实景示范区开放仪式以闪耀安丘的姿态圆满落幕。宏帆集团各级领导、...

安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