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后裔考略 王忠修
?汉献帝皇后伏寿。
编者按:
伏生传《尚书》后,其后人多有承袭“五经博士”者。伏氏六世孙伏儒,在东武传授经学,并移家于此,史称伏氏“东武支”。其后代禀承家训,传授经书,名儒辈出,并以经学与两汉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儒林重臣,显赫当朝的帝王贵戚。十五世伏完,其女儿伏寿是汉献帝皇后,后遭曹操杀害,家族亦因此遭难,东武支至此凋零。因伏皇后事遭“灭族”后,其幸免者从京城逃至安丘,慢慢又繁衍壮大起来,世称“安丘支”,亦人才辈出,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宋元时期,邹平建伏生祠。伏氏后裔一部迁回邹平,为伏生祠奉祀。从此,伏氏一支又开始在邹平生活,世称“邹平支”,今已经繁衍至七十二世。
伏生传《尚书》后,在朝野名望很高。汉朝恢复了儒学的合法地位,设“五经博士”,其后人多有承袭“五经博士”者。
汉武帝时,伏氏六世孙伏儒,在东武传授经学,并移家于此,世居城西北境浯水之滨,因伏氏留居,故称“伏留”村,今仍称之(今属安丘市临浯镇)。其后代均禀承家训,传授经书,名儒辈出,并以经学与两汉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儒林重臣,显赫当朝的帝王贵戚。这是伏氏后裔最辉煌的时代。
八世伏理,师从匡衡学习《齐诗》(《诗经》的一个派别),成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汉成帝。后任高密王(刘宽)太傅,成为所谓“帝王师”。
九世伏湛,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音jī)县(在今青岛)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诏出仕,不幸途中中暑病故。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镇、城阳村皆因位于古不其城之阳而得名。
十世伏翕,十一世伏光,十二世伏晨,皆嗣“不其侯”爵。伏晨娶尚平公主。其孙女为顺帝贵人。此后,伏氏家族成为汉王室贵戚。
十三世伏无忌,伏湛玄孙,嗣“不其侯”。幼承家学,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136),诏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元嘉中,桓帝复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实等,共撰《汉记》。伏无忌自采集古今文献,删繁举要,号曰《伏侯注》。唐代李贤注:“其书上自黄帝,下尽汉质帝,为八卷,见行如今。”现存的《伏侯注》,是茆泮林、黄奭等人从《后汉书》等注中分别辑佚而成的,其内容共分天文、郡国、帝号、陵寝、祭祀、汉制、灾异、瑞应等,计280余条。《伏侯注》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记载。
十四世伏质,伏无忌之子,嗣“不其侯”,加大司农。
伏生十五世孙伏完,伏质之子,沉着有器度,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女儿伏寿是汉献帝的皇后。
当时董承的女儿为贵人,曹操杀了董承,又要求杀董贵人。献帝认为董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
伏皇后看了这个情况,心怀恐惧。她给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图划,铲除曹操。伏完却迟迟不敢动手。建安十四年(210年),伏完去世,其子伏典继嗣。
伏完去世五年后,建安十九年(214年),伏寿密谋诛杀曹操的秘密泄露。曹操大怒,便逼着献帝废掉伏皇后,当着献帝的面抓了伏寿,把她幽闭而死。
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对这一段历史有较详细的记载,兹抄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献帝伏皇后寿)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皇后伏寿)。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但描写更为生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伏寿死后,她所生的两个皇子,皆被鸩杀。其兄弟及伏氏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至此,伏氏东武支凋零殆尽。
平昌安丘伏氏,世人多以为伏姓望族。其实平昌安丘之伏姓与东武伏姓实为同支本家。今诸城之西北,魏晋时属平昌郡,与安丘同属一郡。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十介绍伏姓:“平昌安邱:胜(即伏生)七代孙理,高密太守,生凤、湛。湛,后汉大司徒。凤五代孙仪生大鸿胪策,策曾孙滔,晋游击将军;曾孙曼容,齐率更令。”
据《后汉书·孝献帝纪》,建安十九年(214)“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所谓“灭其族”,也许只是近族,尤其在京城的近族,并不追究远族,其“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就是证明。或其时已是乱世,有令难行;或者汉魏人侠义之风不泯,反感曹氏之矫诏乱命,掩护伏氏后人脱逃大难;而东州之地,山海间阻,大泽深谷,不难龙潜虎遁;种种可能,使东武伏氏未尝尽绝,亦未可知。
因伏皇后事遭“灭族”后,其幸免者从京城逃至安丘,慢慢又繁衍壮大起来。但因为年代更迭,先辈遭灭族大难,其世系不可确考。但伏氏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终曹魏一世,没有入仕者。但在东晋南朝,东州伏氏再度复兴,且异峰突起,再度复兴。
史称伏滔有才学,少年时期就已扬名。州举秀才,辟别驾,他都拒绝了。大司马桓温以为参军,每到宴饮的时候,叫伏滔出席。跟着桓温讨伐袁真,平定寿阳,伏滔因功封侯,被任命为永世县令。太元中,拜著作郎,专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后迁游击将军,著作如故。卒于官。滔著有《正淮论》上下二篇,行于当世。又有文集十一卷,今不存。
伏滔之子伏系之,生卒年不详,约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前后在世。有文才,历侍郎,侍中,尚书,光禄大夫。有《伏系之集》十卷,原稿已不存,陈蜚声亦有辑本。
南朝伏氏最著名的当属伏曼容。伏曼容,字公仪,据《南史》本传,他是晋著作郎伏滔之曾孙。其父胤之,宋司空主簿。伏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老、易,倜傥好大言。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为骠骑行参军,迁司徒参军,历江宁令,入拜尚书外兵郎。宋明帝好周易,曾召集朝臣于清暑殿讲,诏伏曼容执经。曼容亦善文辞,为南海太守时,至石门作《贪泉铭》。南齐(479—502)初,为通直散骑侍郎。先后官太子步兵校尉、率更令,迁中书侍郎、大司马谘议参军,出为武昌太守。明帝建武(494—497)中,拜中散大夫。梁台建,召拜司徒司马,出任临海太守,卒于官。南朝帝王对儒术兴趣不大,伏曼容仍聚徒讲学,生徒常数十百人。有《周易集林》、《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论语义》等著作多种。伏曼容之子伏暅、孙伏挺亦以讲学为事。史书称“三世同时聚徒教授,罕有其比”。
但从南朝开始,伏氏家风每况愈下。两汉伏氏本来惟经学是务,晋宋之伏氏则开始驰骛声华,倾向于外发,坦率而张扬。这种家风好像从伏滔就开始了。《世说新语·宠礼》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晋孝武帝在西堂会见群臣,伏滔也在座。他回到家,一下车就叫他儿子来,告诉儿子说:“举行上百人的盛会,天子一落座,还来不及说别的话,就先问:‘伏滔在哪里?在这里吗?’这种荣誉本来是不容易得到的。做父亲的能达到这样,你看怎么样?”激动、率真之情,可见一斑,当然其中亦不无虚荣炫耀之心。《晋书》“伏滔传”也记载了这则轶事。
梁武帝时,黄门侍郎伏暅因争功请爵,为人所劾。他的儿子,被任昉称为“日下无双”的南台书侍御史伏挺,因事纳贿被劾,惧罪变服出家,竟当了和尚!伏挺的儿子伏知命,因父亲宦途不顺,怨恨朝廷,后来竟然随侯景叛军篡位,官至中书舍人,权倾内外。可惜侯景兵败后,伏知命也被下狱囚禁至死,结局最不光彩。
南朝以后,伏氏从中国文化的名门望族,逐渐沦落为普通百姓之家,基本就寂寞无闻了。
但伏生并没有淡出中国文化的视野。唐太宗下诏:“以伏生配享孔子庙庭”。宋真宗咸平四年封伏生为“乘氏伯”,宋元时期,在邹平,给伏生建造了祠墓。元末红巾军起义,伏氏四十六代伏步为避乱迁回邹平,为伏生祠奉祀。从此,伏氏一支又开始在邹平生活。
康熙三十五年开始,朝廷在伏生祠设了“奉祀生”,并由官府置奉祀田。民国三年,奉祀生改称“奉祀官”。最后一位奉祀官是伏生的第六十九世孙伏嘉祥(字伯言)。1938年,伏伯言参加了铁山起义的“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他曾以“王兴国”之名(为了保密)担任多种重要职务。伏生祠的官方奉祀也就从此结束了。但邹平伏氏瓜瓞绵绵,至今已经繁衍至七十二世。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19日,市人社局依法公布2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违法事实涉及到拒不为职工办理档案及社保关系转移手续、...
安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安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