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寄胡琴语 弦起戛玉声 ——记京胡圣手、潍坊著名琴师张继厚

潍坊晚报 2018-11-25 10:55 大字

拿起伴随自己60余年的京胡,张继厚凝神拉弦,琴声唤醒记忆。五六岁启蒙戏曲,10岁习琴,16岁进京剧团,19岁顶大台,精通戏曲作曲、唱腔、伴奏,名噪梨园;耕耘三尺讲台数十载,满园桃李中不乏当今戏曲界耳熟能详的名师大家。如今,虽已八旬却仍琴不离手,传承国粹。

氛围浓,家人邻居皆为师

张继厚是老潍县人,1938年出生在潍县西门里(今城区东风西街)。解放前娱乐活动较少,家境好点的人常到戏院听戏。五六岁时,张继厚常跟着母亲到永乐大戏院听戏,戏台上各行当的精彩表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渐对京剧(当时又称“平剧”)情有独钟。

家中,哥哥喜欢京剧,京胡、二胡拉得精湛,练琴时,一旁的张继厚跟着揣摩,耳濡目染,打下了京胡基础。上小学后,常跑到离家不远的“平剧改进社”看戏,同班同学的父亲也拉京胡,这名同学在课余时间还会唱上几段,张继厚最爱往同学家跑,能听戏,听京胡伴奏,也由此受到京胡启蒙。

10岁开始习琴,张继厚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他的戏迷舅舅拉着他的手说:“你的手音这么好,应该走专业路子。”从此,他更加痴迷。

艺胆大,初次登台很平静

1954年4月,经过层层选拔,年仅16岁的张继厚进入潍坊特别市大同京剧团,师从京胡演奏家陈振五,从此走上专业路。老师希望他成为多面手,教授内容不限于京胡,还包括京二胡、昆笛、月琴等乐器,“正是从多方面入手,让我在以后戏曲发展中有了深厚基础。”张继厚说。

昔时学艺,没个三年五载是出不了徒的,可天资禀异的张继厚不到半年就获得了上场机会,担任《钓金龟》这场戏的伴奏。提前两个月,老师通知他做好登台准备,听到这一消息,他既兴奋又激动,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很多人第一次上场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张继厚不仅没有紧张感,还表现的比较大胆、不怯场,将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以至场下不少观众的目光都投在了他身上,很多同行也纷纷称赞不已。这场戏结束后,张继厚成为了观众和同行心中的“小琴师”,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凌晨起跑到室外练技艺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继厚能够在首场演出中脱颖而出,靠的可不仅仅是天赋和运气,除了童年时打下的基础外,还和自己的刻苦分不开。在京剧团,早上6时都需练早功,唯独张继厚是例外,他每天都要比别人多练约3个小时。

那个年代,每天的演出时间较长,晚上十一二点才能散场,回到宿舍赶紧睡觉,第二天凌晨3时多他就起床练琴。夜深人静时,为不打扰别人休息,张继厚会悄悄一人来到东风桥(今亚星桥)底下练习。“夜间的白浪河不仅安静,而且环境优美,能抒发出心中对京剧的热情。”张继厚说,有时候也会到当时月河路以西的田地练习,沉浸在胡琴的世界,他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风吹草动,有琴声的陪伴,他没有感到寂寞。早上6时后,吃完早饭,他再到团里练早功。日复一日,张继厚的京胡技艺不断提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陈振五先生常在弟子们面前念叨的,“如果在数九寒天里,能伸出手,把握好节奏拉好琴,那还有什么能难住琴师的呢?”张继厚将这席话深深记在心里。即使在隆冬腊月里,大雪纷飞时,他也会在室外练习京胡。

任教儿童队培养人才,伴奏程正泰引轰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岁时,张继厚已成为大同京剧团的当家琴师,在梨园圈有了不小的名气,但他深知艺无止境的道理,继续寻找深造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1958年10月,昌潍专署戏曲学校从各京剧团选拔了一批尖子,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张继厚入选,身份有点特殊,既是学生,又担任老师。

学校没有乐队,校长委托张继厚组建,配合对外演出。消息传出去后,好多相识的、不相识的同学都来找张继厚,想参加,但他心里也有个谱,要做就做最好的。当时昌潍地区演奏高手不是很多,他精挑细选了4名同学,自己担任乐队指导员,负责日常训练,之前学习的京二胡、唢呐、昆笛、月琴等十八般武艺全派上了用场。

乐队首秀在淄博,演出传统戏《玉堂春》《二进宫》、历史戏《杨妙真》等,观众称赞昌潍戏曲艺术了不起。

两年学习很快结束,张继厚的戏曲理论得到提升,琴技再上台阶。此时,原潍坊市京剧团和潍县京剧团合并,成立潍坊市京剧团,根据安排,他回到潍坊市京剧团,拉琴授课。

当时,潍坊市的京剧人才青黄不接,年轻人较少,年龄大的多已退休。团里决定培养新人,在全市招了几十名年龄10岁到16岁的孩子,被称为潍坊市京剧团“儿童队”。张继厚教授的科目比较多,有京胡、京二胡、笛子、唢呐和月琴等乐器课,还教授部分旦角的唱腔课。

儿童队从1960年5月8日入团到7月1日登台,不到两个月便拿出了好戏。为了庆祝“七一”,儿童队担纲的《女起解》《二进宫》《铁弓缘》三出大戏,在人民剧场上演。看着学生们的精彩演出,张继厚和其他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4年学习中,儿童队演出了很多大戏,深受观众们喜爱。“不仅在潍坊演出,还到外地演出,宣传潍坊的戏曲文化。”

让张继厚自豪的是,当年的儿童队人才辈出,其中有国家一级演员鞠小苏,现任山东省京剧院艺委会主任、尚(小云)派传人,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还有国家一级演奏员李国华、张良君,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杨永春、焦立清等。

1962年,杨宝森的大弟子程正泰来潍演出,全城轰动,剧团领导压力很大,“七分场面三分戏”,名角来潍是大事,该找谁来给程正泰伴奏呢?经过再三权衡,团里最终选择了张继厚。

角儿和伴奏要先“说戏”,程正泰与这名年轻的琴师气韵相随,程十分满意。“我很早便崇拜杨派那浑厚凝重的境界,从1956年就开始练习揣摩,到给程先生伴奏时已经下了五六年功夫了。”

张继厚给程正泰伴奏,7天里演出了《失空斩》《杨家将》《伍子胥》《红鬃烈马》《击鼓骂曹》《大探二》等。潍坊万人空巷,连场地边上也站满了人。这次演出开启了他与大师的“对话”,他后来还和丁丽云、丁承戌等有过合作演出。

经引荐拜师李慕良表演创作获双丰收

张继厚领略到了大师级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有了再拜名师的渴望。

1974年,他到潍坊艺术学校任教,期间与山东京剧院著名花脸方荣翔相识。方荣翔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每次回北京老家拜访京胡泰斗李慕良,都会提到山东有把“好琴”张继厚。此时,张继厚也有拜李慕良为师的想法。不过,年事已高的李慕良已不再收徒弟。

经过方荣翔的引荐、潍坊京剧名票陈正宏的帮助,李慕良终于松口,同意让张继厚去他家里拉拉琴。“我非常高兴,凑足钱直奔北京。”到达北京后的7天里,在李慕良家,张继厚每天上午9时开始拉琴,中午在老师家吃顿饭,下午继续拉琴。经过7天考核,李慕良对他非常满意,决定收徒。

张继厚想带着东挪西借凑来的钱在北京大饭店请行拜师礼。得知他一个月才挣67元,李慕良说,挣这么点,不容易,就不要在外面破费了,就在家里办吧。“当时李慕良老师在家里准备了饭菜,并请来了他的挚友李越然、李万春、赵燕侠、孟兆祯。”张继厚说,拜师仪式结束后,他成了李慕良的关门弟子,自此受益终生。

师承传统的同时,张继厚勤于创作,成就斐然。上世纪60年代,他为潍坊市京剧团现代京剧《杜泉山》《江姐》《苦菜花》《朝阳沟》《小保管上任》等数个现代戏作曲并设计唱腔。

他编创过京胡独奏曲《蜂之咏》《五朵金花》,为潍坊国际风筝会作曲的大型京剧唱腔《故园之恋》及作曲《京腔一曲颂祖国》《百年英才唱风华》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论文《以情带声,乳水交融》在1997年山东艺术院校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2000年后,他为安丘京剧团现代京剧《盛世硝烟》《陈少敏》作曲并设计唱腔,在全省会演中获二等奖。目前,其编著的《京胡唱腔伴奏琴谱集》即将出版。

结缘妻子,相濡以沫50余年

张继厚有两个“老伴”,一是伴随他近70年胡琴,一是相濡以沫50余年的夫人陈瑛。陈瑛也是老潍县人,当时在大同京剧团唱小生。两人因京剧结缘,谈及往事,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年的张继厚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扑在京胡上,对于个人问题没有动过心思。有一次去淄博临淄演出,一名同学说陈瑛对他评价很高,可能有点别的意思,同学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让我去洗衣服,如果陈瑛抢着去洗,说明他们的猜测是对的。”张继厚按照所说,在住处洗衣服,没多会儿,陈瑛也来洗衣服,还把他的衣服夺过去洗了起来。张继厚从此把这位小自己两岁的师妹装在了心里。

陈瑛有一块手表,知道张继厚每天早上外出练琴,特意将这珍贵的手表送给了他,让他别耽误回剧团的时间。“从这两件事中,我彻底明白了陈瑛的心意。”

直到一次演出结束后,张继厚向陈瑛挥了挥手,示意一起到外面说个话。“当时恋爱不会拐弯抹角,陈瑛出来后,我直接和她说,如果愿意,我们就把这件事定下来。陈瑛心领神会,说这不是一件小事,定下来就不能改了。”

张继厚说,这么多年来,自己潜心在京胡的世界里,家里家外全是老伴陈瑛张罗,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贤内助的支持和默默付出。

儿孙受熏陶,张家后继有人

张继厚对戏曲的执着和痴迷影响到儿孙。儿子张晓东从小耳濡目染,非常喜欢唱京剧。早在1998年北京大学校庆中,一首京歌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当时,张晓东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研,正赶上学校百年校庆,他想为母校做点事,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当时我演唱的京歌叫《百年英才唱风华》,我父亲作曲,潍坊文化名人张恂作词。”张晓东告诉记者,这首京歌很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专题介绍。

时至今日,张晓东经常陪着老人唱唱京剧,拉拉京胡。每到周末或者晚上有时间,张继厚都会在家里教孙子孙女拉京胡,孩子们也愿意学。

2017年,张继厚八十大寿,特意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京剧演唱会,包括自己在内的多位老、中、青艺术家相继登台。在众多演唱者中,有一位非常特别,他就是张继厚的孙子,9岁的张昊宁,小小年纪丝毫不怯场,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对于学习京剧的青少年,张继厚尤为上心,因为他们就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希望。

退休不退艺,无偿传授技艺

1998年,张继厚从潍坊艺术学校退休。然而,他退休不退戏,依然活跃在讲台上,先后在老干部艺术团等场所免费教授京胡艺术。为了培养更多的少年戏曲人才,他与几位老搭档一起,在潍坊北海学校开设京剧社团,通过几年发展,北海学校小京剧团在潍坊已经小有名气。

京剧的学习过程十分不容易,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张继厚的老搭档韩向东想了许多方法:通过历史故事溯源等办法让孩子们了解京剧;通过策划演出的方式提升孩子们的自信。仅在北海学校,张继厚和搭档们就送走了四五批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在青少年曲艺界崭露头角。2015年,北海学校小京剧团还曾远赴意大利,将国粹艺术展现在欧洲艺术爱好者面前。

张继厚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兢兢业业传承国粹。2005年,他办起公益性的“继弘京韵班”,将一帮退休的戏迷聚在一起,由他无偿传授京胡技艺。

80岁高龄的张继厚如今依然奋斗在京剧传承的一线,他的众多徒弟中,许多已经步入老年,在他看来,自己并不算老,只要还教得动,就会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A06-A07版文/图

本报记者齐英华

邓永杰

新闻推荐

风干香肠的思念

风干香肠是北方很多家庭在冬季都会置办的一道美食。这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灌香肠的商家门前晾挂着长串的香肠。由于...

安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