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积极创建严格标准典型示范 “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亮点纷呈

大众日报 2018-05-15 04:51 大字

□王庆红齐世东李纳李世海

核心提示:2015年12月,省减灾委正式印发《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考评标准(试行)》,在全省部署开展“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文件出台后,17市减灾委迅速作出部署,明确要求,下达任务。各创建县(市、区)政府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创建方案,并出台了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各级减灾委坚持“严格考核标准、逐级考核推荐”原则,按照县(市、区)自查申报、市级复查推荐、省级考评验收的考评程序,省减灾委组织专家委专家组成考评组,分别对申报的19个县(市、区)进行考评验收。考评组通过认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掌握了申报单位的创建工作情况。考评验收后,组织召开了分析评估会,总结提炼考评验收中发现的好做法好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决定命名济南市历下区等12个县(市、区)为第一批“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

济南市历下区

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围绕“搭平台,建队伍,强宣传,提能力”思路,构建新格局,增强硬实力,建立覆盖多灾种的监测处置平台,完善立体化宣传模式,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历下区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主任,民政局、公安局、发改委、国土局、排水管理中心等部门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减灾工作原则、措施和规划。印发《历下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成立历下区自然灾害救助小组,按照“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的要求,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全体动员、众志成城的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设立历下区减灾中心,依托区电子防控工程和市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对全区人员密集场所、地势低洼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针对易发频发的灾害种类和地段,完善防灾减灾设施,购置防灾减灾设备,并在各街道及相关部门建立了救援物资储备库。为灾害信息员配发北斗卫星终端,建立畅通的灾害报送渠道,确保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及时报送到国家自然灾害报送系统。

2016年,历下区出资20万元,购买山东省首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社工服务项目“危难有shen手”。项目包括社区有“身手”和有“伸手”两部分,涵盖防灾减灾应急自救培训与社区综合安全服务、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内容。

历下区还建立区、街、居三级信息员队伍,负责灾害信息收集、传递、整理、分析、发布等工作。区民政局每年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并邀请专家授课,将日常业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有机结合。由区减灾委牵头,区民政局编制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历下区紧急疏散点和易灾地点位置分布图》各3万册。区政府办公室创新运用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向机关工作人员发送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知识,多渠道向公众发布重大气象预报等灾害预警信息,使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青岛市崂山区

崂山区以创建“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为载体,全方位加强人员、机构和资金保障,层层构建综合减灾组织保障体系。按照“扁平化”运作模式,成立崂山区减灾委员会,建立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建立自然灾害信息联络员队伍,为每个城市社区配备5名防灾减灾网格员、每个农村社区配备2—5名救灾协管员,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年区级财政安排救灾减灾工作经费预算近2000万元,全面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崂山区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衔接紧密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投资1400余万元对全区15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整治并编制单体预案,每年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以基础地理数据为载体,绘制《崂山区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建设52处配套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全省首个社区综合安全体验馆。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96万元,为全区16万户居民家庭实施民生保险工程。投入近百万元建成区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实现市、区、街三级应急指挥互联互通。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采购、储备救灾物资,投入570余万元建成占地600余平方米,储存救灾物资2万余件的智能化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各街道建成1处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区有34个社区储备救灾物资在6万元以上。年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讲座50余场,发放《家庭安全防灾必读》5000余册,宣传折页2万余册,组织志愿者开展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等培训2万余人次。同时,还利用媒体发布灾害风险防治、突发灾害应对专题知识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烟台市福山区

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为抓手,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筑牢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网。

福山区委、区政府将防灾减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部署,编制《烟台市福山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5个职能部门明确分工,防、减、避、救各环节相互支撑,建立起职责明确、结构完善、功能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以预备役为主要力量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各镇(街)依托森林防火队组建防灾救灾队伍,村(居)成立应急分队,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能战斗”。

在区社会福利中心新设一处800余平方米的救灾物资仓库,已储备帐篷、棉被、棉衣及救援设施,各涉灾部门、镇(街)均储备相应救灾物资,价值约110万元。该区还将自然灾害应急避难所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在各避难场所安装“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合理划分功能区。同时,福山区还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与蓝天救援队签订公益组织服务协议,并从2017年7月1日起全面推行民生综合保险。

以提升全民减灾意识为重点,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多样式、多层次的主题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已创建国家级3个、省级8个,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潍坊市安丘市

近年来,安丘市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着力从健全救灾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开展减灾宣传演练等方面入手,积极抓好救灾物资储备,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升减灾救灾工作水平。

安丘市投资1600万元,在市、镇、村三级配备救灾视频会议终端,建立科学高效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每镇配备3名以上专职灾害信息员,在每村设立1名网格灾情信息联络员,每月发放工作补助600元,配发手机APP终端1200台(套)。组织民政、卫计、林业、消防等部门2812名工作人员,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吸纳安丘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等1430名志愿者作为应急救援力量,协助开展防灾宣传和赈灾救灾等志愿服务。

抓好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镇(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购置救灾帐篷、棉被、毛毯,添置对讲机、发电机组、应急广播系统、应急供水设备和单兵应急救灾装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与大型企业签订物资采购协议,建立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配送保障体系,确保救灾物资及时供应和补充。把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将全市23处大型公园绿地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25处,并合理划分各功能区,确保有序组织救援和安置受灾群众。将农村危房改造纳入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列支资金293万元,资助87户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完成危房改造,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济宁市泗水县

近年来,泗水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创制,落实减灾救灾经费保障,强化减灾救灾项目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建立,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为城乡居民筑牢安全屏障。

建立民政、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多部门会商、协作机制,定期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定防范处置预案,形成县、乡、村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在全县设置应急避难场所409处,能容纳60余万人紧急避险。充分利用短信平台、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遇大风、暴雨、低温冷冻等极端恶劣天气,及时发布防范应对通知。每年汛期,与气象、水利等主要涉灾部门保持24小时联系,密切跟踪雨情、水情变化,制订转移和安置工作计划。定期对敬老院、学校、商场等重点区域进行消防、房屋、供电安全问题排查。

县财政将救灾资金列入预算,购置储备大量帐篷、衣被及食品、应急器材,并在偏远乡镇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点,确保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为受灾群众提供衣、食、住、医、饮等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一支100人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5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镇街分别建立40—80人的救灾志愿者队伍,协助政府开展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赈济等工作。

县减灾委制订短期、长期防灾减灾宣传规划,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活动,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观看防灾减灾视频等形式,使居民掌握必要的灾害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

泰安市新泰市

近年来,新泰市着力加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泰市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由人武部、公安、地震、民政等35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泰市减灾委员会。制定了《防灾减灾工作管理考核制度》《公共安全管理制度》《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专业、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年度、灾种开展灾害处置演练,确保发生险情能熟练应对,妥善处置。同时,在全市选派灾情信息联络员943人进行统一培训并发放相应补贴,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探索以工作队伍为平台,引导一个队员带动一个家庭,组织群众共同参与紧急救援工作,将防灾减灾工作辐射到千家万户。

健全完善《新泰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居民紧急疏散预案》,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救援设计。将救灾减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制度,并建成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在市级成立总投资7000余万元、面积1.4万平方米的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国务院应急办确定的全国唯一县级示范项目。在全市机关、厂矿、学校、医院、商场、农村,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000余处,气象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幕200余块。

威海市环翠区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区为突破口,通过健全综合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夯实防灾减灾基础、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环翠区在市区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全省最高标准,投资2000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防灾减灾中心。组建197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形成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灾害信息员网络体系。通过整合森林消防、民政救灾、抗洪抢险应急资源,实现应急防灾减灾物资“一站式”储备。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共建设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49处。依据预案定期组织不同层级、不同灾种的应急演练,为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并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预案,提升预案可操作性。

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每年采取举办广场咨询、展示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组织避险演练等形式在全区广泛开展宣传,强化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市社会组织双创园、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平台,建立上下贯通、结构完善、功能完备、要素齐全的综合减灾工作体系。自2009年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行动以来,环翠区积极组织社区参与,目前,共创建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占全区村(居)总数的14%,覆盖62.5%的镇(街)。

日照市岚山区

2016年8月,根据省减灾委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首批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申报准备工作的通知》,岚山区启动创建工作,全面抓实自然灾害预防和灾情管理工作。

创建中,岚山区始终坚持“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政府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的头等大事”的理念,区委、区政府成立岚山区减灾委员会,明确各部门任务职责,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与领导。区民政局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创建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依托区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全区“智慧岚山”系统,区财政投资300万元,添加点对点呼叫系统和避难场所视频直播系统,对全区各乡镇、重点灾情隐患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全区应急救灾指挥反应能力。目前,已建成区、镇、社区(村居)三级信息员网络,发展灾害信息员471名,快速打通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盲区。

在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中,岚山区先后投资30万元建成启用区级救灾仓库;投资100万元,建设一处500平方米的救灾储备库,配置7000余件应急发电、应急照明等救灾物资。区财政还投资建设8处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并配齐救灾物资。投资280万元在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减灾科普体验馆,还规划建设多处应急避难场所。在区人民广场、全民运动广场等空闲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临沂市兰山区

在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柳青苑社区,社区居民们闲暇时更乐于惬意地流连于社区文化长廊,这里设置的防灾减灾宣传展板,成为群众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小课堂。兰山区是全省第一批被命名的“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该区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全区“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划任务,定期调度规划进度,全区还有东苗庄社区、小埠东社区、大官苑社区、柳青苑社区、沂河苑社区和东北园社区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兰山区减灾委员会、兰山区减灾中心等机构、项目相继成立;《兰山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兰山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在区、镇、村三级全覆盖;553名基层灾害信息员,600余名基层救灾工作人员的层层配齐……一个点线面结合、纵横全覆盖、高效运转的救灾减灾体系已勾勒成形。

2017年,区政府批复成立兰山区减灾中心,并将建设项目选址在兰山区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同时配备救灾物资储备库。围绕防灾减灾宣传,兰山区充分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社区、学校等,广泛宣传减灾防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针对高效精准救灾,兰山区还加大受灾群众救助力度。2015—2017年,共发放冬春救助金515.8万元,救助生活困难群众29160人。

滨州市博兴县

博兴县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理念,强化管理、预防、责任、保障、人员等体系建设,推进全县综合减灾工作全面发展。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集现场应急指挥、调度、救助及灾情预报、研究、会商、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完善工作职责、流程和隐患巡查等机制,制订综合减灾长期规划及宣传、培训、演练等计划目标。出台突发性灾害快速反应与协调机制应急预案,高效开展防灾、减灾、备灾及灾后救助。

建立可复制、易推广的预防体系。在县民生服务大厅、各村(社区)发放宣传材料、手册和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开展短期、长期综合减灾宣传。组织镇、村两级灾害信息员集中培训,定期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熟悉预案内容,提升预案可操作性。

建立形式活、能落地的物资保障体系。在全县设置473处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全县48万人口应急避险。和各大型生产厂家、超市、商场签订物资供货、代储协议,大部分物资由生产厂家代理储存。

建立重管理培训、促作用发挥的人员体系。狠抓200多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13支800多人的专家队伍、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管理,并采取以奖代补,给予全县448名村级灾害信息员每年1500元、1200元、1000元的补助,提高灾害信息员工作积极性。

建立反应迅速、责任明确的灾情信息管理体系。入汛前,组织各单位对困难群众房屋、供电等安全以及重点环节进行排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责任落实到人。灾后,及时组织各涉灾部门开展灾情会商,形成综合意见,确保灾情数据出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德州市禹城市

近年来,禹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年度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禹城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29个部门分管副职任成员的减灾委员会,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全市防灾减灾重点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均建立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社区(村)级搭建防灾减灾联络员队伍。目前,全市共配备村级防灾减灾联络员1007名,承担灾情排查上报、物资库管理维护、宣传教育等工作,联络员补助待遇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建立市、乡、村三级工作网络,为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禹城市狠抓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建立健全隐患排查、灾情会商、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制定内容详尽、随季节变化的全市灾害风险图。建立民政、地震、气象、人防等部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在每个乡镇设有1—2处避难场所,一旦发生灾情,群众可就近避难。此外,该市还建立完备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各乡镇、社区(村)均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市共储备64类200余种救灾物资。出台《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工作制度》,与市内大型超市、商铺签订救灾物资供应协议,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充足,及时调拨到位。

菏泽市郓城县

近年来,郓城县不断加强县域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落实经费保障,强化项目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城乡自然灾害防御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先后创建6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4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18年2月,郓城县被省减灾委命名为首批“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

注重统筹发展。郓城县将减灾规划和行动计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并建立医疗、电力、防汛、疾病控制等6支紧急救援队,志愿者协会、爱心义工协会、巾帼志愿会、幸福之光义工协会4支社工和志愿服务组织。

注重基础建设。郓城县民政局、地震局及有关职能部门相继投入资金用于购置、升级各类应急装备。成立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并相继与一批食品、药品及生活物资供应商签订物资储备协议,及时充实救灾仓库,切实做好备灾工作。从2008年起,郓城县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慈善超市”。县乡村相继成立1065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注重应急演练。每年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郓城县在各学校、单位、企业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活动。

注重宣传引导。郓城县通过广播电视、广告牌、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新闻推荐

发现错在自己 我努力挽回妻子的心

研究生毕业时,林涛(化名)的导师有意留他在身边工作,还给他和自己的外甥女晓欣(化名)牵起了红线,可林涛却决定回山东老家。2007年,林涛和晓欣来到青岛创业,缺少资金时,晓欣跟她的舅舅借钱帮他;为了给林涛撑面...

安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