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公跨时空邂逅寒松堂 周伯琦的著作经王筠、郑爰居递藏,流传有序

半岛都市报 2018-01-10 11:12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平原路2号别墅,至今仍存,这里曾经名为“寒松堂”,或许与院子里的松树有关。处于人声鼎沸的医院路口,它沉默地凝望着,竟然有种孤独的美感。就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汇聚万卷书香。古籍善本、名家字画、金石拓本,云集于此。本期,我们通过存放于青岛市博物馆里的一套古籍《六书正讹(譌)》(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套印本),还原这样一个场景,《六书正讹》流传到郑爰居手中,在平原路2号找到归宿。摩挲着它的,是原作者、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批校它的,是文字学家王筠,而保存它的,便是别墅的主人郑爰居……

三世皆翰林,博学工文章

冬日,夜晚寒凉,脱下紫色质孙服,换上窄袖棉袍。坐在上位上,周伯琦遥望窗外的月亮,无限感慨。随即拿起桌上的葫芦,将里面的好酒一饮而尽。桌上,放着他的《六书正讹》,翻开一页页心血,他娓娓道来:

“六书者,文字之本也,不达其本而能通其用者,不也……书之六义大略若此,包罗事物,靡有或遗,以之格物则精,以之穷理则明,以之从政则达。古人之学,循序而进,未有不由是者也。六书者,迹也,形而上者寓焉。苟得其说以读圣贤之书,由艺而进于道,则存乎其人矣。”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

周伯琦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周垕为鄱阳周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只是在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就被推到了抗元卫家的洪流中,无奈南宋气数已尽,于是举家迁至都昌,隐居不仕。周垕人称梅山先生,后因孙子周伯琦而获赠翰林待制,被追封为鄱阳郡侯。周垕除了忠义和文章被人称道外,还有他的孝心,他曾“结庐母墓下,杜门隐居”。这一孝道为儿孙传承。周垕有四子,周应极为幼子。周应极人称兰屋先生,学识渊博,曾在大元年(1308年)为皇太子硕德八剌说书,后授奉训大夫,进集贤待制(正五品),曾代祀山东孔庙和天坛济源,后出为池州路(今安徽贵池)同知,颇有政绩,至治二年(1322年)死于任上。周应极的忠孝更是为人称道,他迎养老母于京师,并建堂奉母,时集贤大学士郭贯美其名曰“致乐”,先后有张养浩、赵孟頫、袁桷等十二位大家为“致乐堂”赋诗,可见周家尽得一朝风雅,雅望不俗。

周伯琦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中,是周应极的长子。“鄱阳周氏世为宦族,而在元尤多显仕”(倪涛《六艺之一录》),祖孙三代皆为翰林,更是周家佳话,周伯琦也经常用“三世翰林”来显示家族的显赫。

在仕途上,周伯琦曾任翰林编修、宣文阁鉴书画博士兼经筵官、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崇文监经筵官、江浙行省左丞等职,“虽遭时多难,而善于自保”,可谓平步青云。

而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是周伯琦的“博学工文章”,他尤其精于书法,篆、隶、真、草各体闻名当时。他一生著述颇多,有《六书正讹》五卷、《说文字原》一卷、《近光集》三卷、《扈从集》一卷等。

安放在青岛市博物馆里的,是周伯琦所著的《六书正讹》(明崇祯七年胡正言十竹斋刻本)。周伯琦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书法家,又是一位理学学者,“雅”是他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字源”还是“正讹”,他都在寻求正本清源的古雅,而且他也关注金石学,尤其是对《石鼓文》(秦刻石文字)颇有研究。

《六书正讹》是一部阐述《说文》、辩证俗字的字书。对许书中的两千多个常用字所做的补正研究,在很多文字的形义分析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虽然,此书也颇有争议,但周伯琦试图探求文字的本义,敢于对旧说提出怀疑,纠正《说文》的误释,阐述字义演变的轨迹,对规范文字形体取得了不少成绩。

周伯琦的名望和他的著作,引起了另外一位学者的注意,他就是王筠。

说文指不足,题跋留痕迹

站在桌子左手边的,便是身着青色长袍,脚穿黑布鞋,面容安详,留有长髯的王筠。他向周伯琦深深鞠躬,以示敬意,随即坐下,奋笔疾书,在《六书正讹》旁,书写题跋:

郝蕴斋表祖贶筠此书。周氏不明六书而好诋娸说文又善忌,往往自相矛盾。诚有胜说文处惜不多耳。

余弟之子彦侃购得周氏元本校一过。

菉友王筠记

本书误则依元本注于侧,元本亦误则辨正之。顾有元本独误者则胡中翰之功也。

其篆文不及元本之坚卓纵横。元本古籀文亦用玉箸法,此则改为悬鍼,不知大小篆之分,殊不在此。石鼓文及鼎彝之存于今者,皆不作两头纤纤形也。

同样是文字学家,两人有共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王筠收藏了大量的相关古籍,包括周伯琦的《六书正讹》,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筠的研究和名声,大有超越周伯琦之势。

王筠(1784年~1854年),字贯山,号箓友(菉友),山东安丘县(今潍坊安丘市)宋官疃人,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和周伯琦相似,王筠的父亲王驭超,乾隆丙午中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历任遂宁、潜山、霍丘、阜阳知县,升寿州知州,是位名宦。王驭超一生著述颇丰,影响最大的当属他为便于子弟读书,亲自编纂的《海岱史略》一百四十卷,为安丘第一部历史名著。王驭超最初的动机其实是因为二儿子王简参加乡试,结果“主司以山东人物为问,不能对”,而导致失利。王驭超认为,“此即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者也,宁不贻桑梓羞乎?”于是为了帮助儿子通过考试,他遍访名师的同时,还取两汉至明朝“史传所载山东前贤”事迹,编辑成书,没想到爱子的行为,成就了又一部历史名著。

王筠是王驭超的长子,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研读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研究了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即使在任职时,虽然事务繁忙,也“暇则抱一编不去手”,未尝一日废学。

在京期间,与许翰、何绍基、陈庆镛、陈奂等名士切磋文字。“筠治《说文》之学,垂三十年。其独辟门径,折衷一是,不依傍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段、桂之劲敌”(《清史稿·王筠传》)。

王筠自著书50多种,勘订他人书60余部,计数百卷,可谓著作等身。其中《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是朴学、文字故训学方面的经典性代表巨著。

“王氏说文”成为说文界的一个标杆。他见解独到,盛名远播,文人学士无不景仰,争列门墙,他被尊为“华北当代儒宗”。王筠不但是安丘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说文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段玉裁、桂馥、朱骏声)。

近代史学家柯劭忞还将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等主要著作,收入他编纂的《续四库全书》中。王筠以生平平精诣所萃,终成之言,“宛如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说文学史册上”。

王筠的粉丝众多,郑爰居便是其中一员。

新闻推荐

强化学习提高素质

安丘支行本报讯今年以来,安丘农商行安丘支行为把学习制度落到实处,首先把学习制度纳入正常化,由会计主管负责抓,从严要求;二是精心安排学习内容,严把学习质量。学习中力求突出系统性、岗位性、...

安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安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