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2月9日,难忘的一天 ——为恢复高考40周年而作

齐鲁晚报 2017-12-14 14:02 大字

□许志杰

要说12月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可能很多人不知所以然。但对于参加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首次考试的山东考生来说,的确意义非凡。这一天,我也被裹挟在全国570多万考生之中,与同村数十位年龄不等的考生一起走进了设在公社驻地的潍县第九中学考场。被停废了11年的中国高考制度,由此重新步入正轨。

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我的第一次高考之旅,再贴切不过了。出了考场连卷子是些什么内容都说不上来,至今也不知道那次究竟考了多少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黎明时分做的梦,断断续续,迷迷糊糊,似有似无,既遥远又近在眼前。

前不久我的母校山东大学77、78、79“新三届”三个年级的部分同学搞了一个“梦圆山大——山东大学789校友纪念恢复高考40年”活动,从全球各地赶回来参加活动的师姐师哥们,满怀着无限深情,讲述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听来令我动容。这帮师姐师哥当年真是不易,有的已经三十多岁,有家有室有儿女,正是上要养老下要养小的人生爬坡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们多数是毕业在“文革”之前的“老三届”,如果不是那场“浩劫”中断了学业,被废了青春,早已是大学毕业的精英人才。十年荒废,十年压抑,十年期盼,这十年间有的当了工人、参了军,有的下乡,有的回乡务农,成了生产队的壮劳力。让我感慨和敬佩的是,无论身处何等境地,师姐师哥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逐、对书本的向往、对阅读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可以想象当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传到他们耳朵里时,有多少人流下了喜悦的泪水。高中“老三届”本来就有良好的学业基础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加之一直没有放弃孜孜以求的上进心和改变生活状况的欲望,当幸运女神眷顾他们之时,他们自然不会让这次难得的机遇从自己身边溜走。因而,我们看到1977、1978年的高考当中,“老三届”居多。

其实,关于高考制度行将改革的消息早在1977年春夏之交就在坊间传开了。在青岛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回家不止一次地告诫我和哥姐,希望我们能做准备,一旦有机会就去试试。因为之前实行的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需要苗红根正。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此前像当兵、推荐上大学之类的“好事”,我们家连知道的份儿都没有。秋天到了,记得有天父亲很晚回家,饭也没顾上吃,就把他带回的一张10月21日《人民日报》让我和哥姐看,上边有《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和《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哥哥那时已结婚生子,只有初中文化,靠着自己能写会画的本事在公社谋得一个还算体面的文职,他不考了,姐姐和我便开始了备战高考的复习。姐姐在家看上学时的那些旧课本。我便和村里的伙伴开始四处求学,先是去了姨父任教的安丘县一所乡下中学听了几天课,又不远百里到大爷当领导的淄博第十八中学蹭课。

遗憾的是那时候我还小,心智尚不成熟,不懂得生活之艰难,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虽然美其名曰高中毕业,但那是什么样的高中啊,短短两年的工夫,还夹杂着学工、学农之类的闲篇子,真正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时间每年不过三五个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得浮皮潦草,不要说参加高考,应付平时的小考也是勉为其难。走进考场才知道了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是蜻蜓点水般这道题写几个字,那道题划拉几下子。这样的成绩真的是辜负了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却也由此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只要把书读好了,就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于是有了之后的一而再、再而三,终于如愿走进了山东大学的校园。

那年的高考虽然是自愿报名,但还是设置了一些先决条件,例如家庭出身、身体条件、单位政审等。政审过了还要体检,而且非常严格,我的血压一度有点高,又托关系量了几次才勉强过关。有不少人因为家庭出身、体检不过关、单位不同意或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被高考拒之门外,留下永远的遗憾。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试时间并不一样,大致在12月中旬前后,山东省是12月9日开考。我们的考场就设在公社驻地的县九中,监考老师来自本校。可能是那时候的人胆小,没见谁敢带着书本进去抄袭,考场秩序井然,能答多少答多少,半个小时过后就有三分之一的考生交卷走了。那是一个全民上阵考大学的年月,我们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当年报名的就有几十人,最后走进考场的不下十几个,村支部书记和大队干部都加入了高考大军。因而考生岁数相差甚大,水平参差不齐,各种故事、各类笑话难免出现。

试卷是各省命题的,翌年我再度“回炉”复习高考的时候,老师首先给我们讲的就是头一年山东省的各科试卷。政治试题(A)共六道题,其中有“遵义会议是什么时间召开的?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的伟大意义是什么?”历史和地理是一张试卷,叫做“史地试题”,其中历史部分有“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地理部分有“我国有哪些主要高原、平原和盆地?”“我国陆上与哪些国家为邻?”“亚洲和欧洲以什么作为分界?”物理和化学也是一张试卷,叫做“理化试题”,文科考生考“史地试题”,理科考生考“理化试题”。文理考生是同一张语文试题,但理科考生只考作文,文科考生全做。语文试题的第一道大题就是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第二道大题是解释词语:诽谤,踌躇,明火执仗,居心叵测,高瞻远瞩。其中“居心叵测”的“叵”难住了不少人,不认识这个字啊,怎么去解释词语呢?最后一道大题是给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这段文言文就是著名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老师说,有考生在这道题上做出了花,将开头四字“蚌方出曝”,大意是蛤蜊刚出来晒太阳,译成了“方腊率起义军从蚌埠出发”,贻笑大方。

现在看这些试题实在过于简单,但当时复习资料极度缺乏,尤其是农村的考生,除了“老三届”基础好、没有间断读书的考生能够应付这样的试题外,其他如我等“白丁”,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也只有抓耳挠腮的份了。

作文“难忘的一天”,很多考生都是写的高考这一天,我也不例外。对于如愿以偿考上大学的人而言,这一天在他生命中的意义与没有如愿的人可能是不一样的,之后的人生境遇也会截然不同。但无论个人的结果如何,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史册,成为很多人“难忘的一天”。高考制度改革打开的不仅是哪个人的幸运之门,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此回归理性、步入公平轨道的起始。斗转星移,那段关于高考的记忆正在慢慢消退。四十年后再作“难忘的一天”已经不是为了能够得多少分,而是以此作为纪念,向当年冲破重重阻力、做出英明决断的人们致敬。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自己的前途命运着想的,却敢于担当,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共录取27万人,录取率4.74%,次年三四月份陆续入学。我们村一个也没考上。

新闻推荐

数字城管系统已完成验收

本报讯12月6日,记者从潍坊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了解到,日前,安丘市、青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顺利通过山东省住建厅组织的验收。至此,潍坊市所辖8县(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部完成验收工作,在山东...

安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