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文化”带来扶贫新气象 ——市文广新局文化扶贫工作纪实

潍坊日报 2017-08-28 10:24 大字

□本报记者刘晓杰农家小院里,与群众商讨脱贫之计;田间地头上,帮农民谋划致富之路;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初秋时节,记者深入安丘市石埠子镇蒯沟村和峡山区郑公街道住王庄村等地采访,处处可见党员干部访贫问苦的身影和产业项目建设的热闹场面。

近年来,市文广新局在实施文化扶贫工作中,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按照“目标明、措施实、责任清、成效显”的扶贫工作模式,实行“产业+文化”扶贫,为农民脱贫致富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产业扶贫撑开致富之伞

安丘市石埠子镇蒯沟村,地处安丘西南,人多地少、种植单一、无特色产业项目,是典型的贫困村。

摘穷帽、拔穷根,选符合村情的骨干产业是关键。“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弄清楚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及脱贫需求,这样才能扶贫扶到根子上。”市文广新局驻安丘市石埠子镇蒯沟村第一书记李晓祥说,“从3月份入驻蒯沟村以来,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村情,了解村里的实际困难和百姓最需要的,才能更好开展帮扶工作。要以群众增收为核心,必须把产业发展起来,推进精准扶贫。我们把扶贫资金用于建设冬暖式草莓、樱桃两用大棚,来发展特色农业,帮助村民增收。”

“自从第一书记入驻村里以来,为了让村里困难群众增收有保障,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困难群众”的模式,组织成立了种养专业户,优先保障村里老弱病残、孤寡等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加入,用个人承包的土地入股,保证社员每亩有600元的收入,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这让我们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村支书殷德宝说。

文化雨露滋润美丽乡村

8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峡山区郑公街道住王庄村,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别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花香草绿之中……这是文化扶贫带来的乡村新气象。

“以前每天从地里忙活回来就是呆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聊天,生活很单调。自从有了休闲广场村民们自发开展各种活动后,大家都相约出来一起参与唱歌、跳舞、拉琴等文艺活动。”66岁的住王庄村村民王金仙说,“现在村里有了休闲广场,村民之间交流多了,感情也深厚了,日子也一天天更美好了。”而住王庄村的变化只是峡山区推进文化惠民实事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峡山区有50个扶贫村建起了文体广场,每村配备6至12件健身器材,群众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开展广场舞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利用村委大院、党员活动室、计生学校等场所,整编了村舞蹈队、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新建农村茂腔剧团2个,促进了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为47个村新配便携式音响,做到了贫困村全覆盖,方便了群众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文化同行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全市省定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建成率已达89%,村数字广播电视已实现全覆盖。下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在完成年底前90%以上的省定贫困村建成文化活动室任务的同时,打造一批规范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大“送文化”的力度,在贫困村中培育扶持一批庄户剧团,实现文艺演出常态化。”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市文广新局坚持以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扶贫满意度为目标,实施了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提升工程,对达到省定标准的28个贫困村,市级财政按照每村平均5万元标准补助扶持文化活动室建设,有效推动了全市省定贫困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通过将文化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积极打造接地气的公共文化产品,现已完成了“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1200多场,更新100多个贫困村农家书屋出版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有力推进了文化脱贫攻坚工作。

新闻推荐

▼开展广场禁毒宣传

8月19日晚,安丘市公安局联合当地体育、文化部门,在辖区体育场,利用群众休闲集会时机,开展“舞动齐鲁”广场禁毒宣传活动。活动中,他们以多种形式宣传毒品的危害和防范知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禁...

安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