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蹿”高的拔头塬 市政府办公室帮扶宜君县彭镇拔头塬村工作侧记

铜川日报 2019-12-25 06:57 大字

本报记者 董唯韦

通上了自来水,新修了生产路、生产桥,硬化了巷道,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搭建了“百姓大舞台”,收回了村集体房产,建设了标准化村医务室,惠泽生猪养殖基地和光伏发电项目帮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以来,在市政府办公室的帮扶下,宜君县彭镇拔头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拔头塬人的日子就像他们爱种的玉米那样越“蹿”越高。

12月16日,在宜君县城务工的建档立卡户杨强来村委会交资料。“我上个月挣了八千多块钱呢。”见到市政府办公室驻拔头塬村工作队的唐湘,老杨高兴地给他“炫耀”,只要肯干活,收入不成问题。杨强是2016年的脱贫户,邻居们眼中的“懒汉”。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剩老两口和小孙女。去年收玉米的时候,可把他愁怀了。二十几亩地,放在以前他一个人收到下雪都收不完。了解到他的情况,市政府办公室干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帮他收完了玉米。曾经的“懒汉”、“难缠户”在驻村干部的时常关心下,心暖了、气顺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杨强很感激,他说:“政府对我这么上心,我不把日子过好真对不起大家的帮扶。”今年以来,农闲时节他几乎都在县城打工,接送孙女上下学。临走时,他告诉唐湘:“虽说我在外务工可玉米也不敢放,一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哩。”

唐湘说,这几年来看到杨强的变化感到很欣慰,他心态的变化体现了扶贫扶志的效应。

如今的拔头塬村,冬闲时节很少看到在门口“晒暖暖、说闲话”的村民了,大家都忙着在镇上的企业或者县城打零工。当天入户走访时,记者见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党小军,他正着急地收拾行装,准备到镇上的方舟制药厂上班。党小军有3亩苹果园,勤快的他把果树管理得很好。“明年就能挂果了,加上玉米一年光地里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党小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期望。把日子越过越好正在成为每个村民的心愿,大家都在积极进取、奋力争先。

行走拔头塬村,平整的水泥巷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墙,主干道两旁种植了红叶李、侧柏等绿化树木,挺拔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拔头塬村的黑夜,更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容村貌变化群众有目共睹,前几年村里还是土巷道,没有像样的通村路,群众过着雨天一身泥的落后生活。“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到村上这几年变化很大,水也通了、路也好了、路灯也亮了……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村子越来越好了。”不苟言笑的村民张新权发自内心地感慨。

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问题,还有就医问题。帮扶单位又马不停蹄给大家改造了标准化卫生室,日常用药在这里都能见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诊,群众的健康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143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1套,新建了“百姓大舞台”,村里文化活动逐渐丰富起来了。2016年以来,村上坚持每年开展“评优树模”表彰大会,看望慰问老党员,表彰奖励“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组织建设宜馨超市并保证超市正常运转,用“爱心”换取“真情”,使文明新风在村子蔚然成风。

产业是脱贫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市政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宜君县惠泽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总投资近600万,2017年建成了存栏1200头现代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依托“润民达康”品牌优势,借助公司完整销售链条,通过贫困群众入社入股、保底分红实现稳固脱贫目标,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已出栏生猪3600余头,166名建档立卡户每人每年分红1125元,有力地解决了贫困群众收入难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少年不负韶华 书香最能致远

通讯员王娟隆冬时节,宜君的冬天格外寒冷,但依然挡不住学生们寻觅书香的热情。走进宜君县五里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宜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