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白海燕:用剪纸讲故事

天水日报 2017-09-08 09:48 大字

连日的秋雨带来了丝丝凉意,8月26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秦州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白海燕的家中,一进门,便感受到一种温馨的童趣。阳台门框上贴着的剪纸恐龙萌态可掬,窗玻璃上的那对浅灰色胖娃娃剪纸笑意盈盈的模样更是讨人欢喜……

爱上剪纸缘于儿时记忆

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白海燕,今年46岁,父母都是陕西人。在其记忆中,或许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剪纸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当时,住在她家周围的老人大都会剪纸,而自己的外公、母亲则也不例外,均擅长剪纸。他们剪的小狗、小鸡等小动物虽说不写实,但却非常生动。自小从陕北长大,因为耳濡目染,剪纸在白海燕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逢年过节,遇到有人结婚,陕北当地的人们都习惯于在窑洞木窗格上贴各式各样的剪纸,以增添喜庆。那火红的剪纸贴在纸糊的木窗格上,每到傍晚来临家家户户灯亮起来后,简直是漂亮极了!”一谈起儿时记忆中的剪纸窗花,白海燕顿时来了兴致,她开心地说道:“记得小时候我妈非常喜欢剪胖娃娃,为了逗我们开心,她常常会点盏煤油灯放在窗前,然后再剪个胖娃娃在煤油灯前晃动,就像演皮影戏一样,那种场景就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趣。”

童年时代,除了跟着外公和母亲学剪纸,平日里,但凡看到村子里哪位老人剪了好看的剪纸,白海燕便会跟着学一学、剪一剪。不过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因为学习紧张的缘故,她也就慢慢把剪纸抛在了一边。

高中毕业后,白海燕随调动工作的父亲来到嘉峪关,在那里她看到了广阔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见到了沙漠中的绿洲,各种遒劲的树木,以及精美绝伦的敦煌飞天壁画。这些迥然不同的风物使她着迷,它们唤起了她对剪纸的儿时记忆,更产生了想要用剪纸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她开始拿起剪刀模仿着剪一些具有甘肃风情的剪纸,它们中有灵动飘逸的飞天,也有神秘的沙漠风景……

走上剪纸创作之路

谈到走上剪纸创作之路,不得不提及白海燕在北京旅游时的一次所见。

1994年,白海燕已到天水参加工作。一次她去北京旅游,在一家工艺品店看到了一些作为商品销售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不论从内容、形式、颜色,以及包装都十分精美,这令她很受触动并大受启发。她说:“这些新颖的剪纸作品,无论构图样式还是花色都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它们剪得非常细腻,而且题材十分广泛。我也是第一次发现竟然有人能把剪纸发展得这么好,并且让剪纸具有这么高的水平。”

也就是从那时起,白海燕决定开始剪纸创作,她要求自己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从一开始剪动物、卡通人物等简单题材的作品,再到后来剪以伏羲、女娲、麦积山等为题材的作品,她投入到剪纸创作中几近痴狂。白海燕笑着说:“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是我剪纸的高峰期,那时的我是看见啥剪啥,不论哪种题材,不论何种形式都会去尝试,现在我手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创作的。”

多年来,为了搞好剪纸创作,原本没有绘画基础的白海燕自学绘画,并一直坚持以速写的方式记录搜集剪纸创作素材,以求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更生动,更能接近生活。翻开白海燕的速写本,里面既有整幅的场景,也有部分截取的树干画面,平日里但凡去过的地方,看到的各种花木草石,都被她用画笔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再配以简短的批注,让这本速写本看起来与《本草纲目》有几分相似。

在白海燕近几年创作的剪纸作品中,她去自由路拍照取材,回来后为亲戚餐馆剪的几幅与饮食相关的剪纸创作很是吸引人眼球。当那晨起街头忙碌的打饼摊、树下围满食客的凉粉担、面馆内展示绝活的拉面师傅,这一幅幅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场景画面,被白海燕以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时,那一件件带有烟火气息的作品,更多的则是让人感受到剪纸艺术接地气的美。

“我始终认为,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不但要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还要会讲故事。”白海燕拿出今年年初应邀为麦积区马跑泉公园长廊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剪纸对记者说,她的原创剪纸作品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像这一耗时2个多月才完成的系列作品,由孩子、动物、花草、景观、节气等元素构成的画面,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流露着一种温情。作品设计创作过程中,她看到摄影师拍的关山牧场雪景非常漂亮,就借鉴过来做背景;想到她的父亲常年在铁路上工作,她便在“立冬”这幅剪纸中加入了铁轨元素……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包含着白海燕记忆中的生活片段,它就像是一本无声的故事书。

誓将剪纸传承下去

1999年,剪纸作品《五牛图》在“1999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

2011年,剪纸作品《碾粮》获2011中国·桐庐国际剪纸艺术大展暨第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优秀奖。

……

对剪纸艺术执着追求的同时,荣誉亦随之而来。

近年来,随着秦州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白海燕受邀为学校第二课堂上剪纸课,不论工作再忙,每次她总会积极参加。她先后到多所学校为孩子们义务上剪纸课,在教他们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技艺。

2015年,因在非遗传承方面成绩突出,她被评为天水市秦州区群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经有关部门推荐,白海燕还获得了不少外出学习的机会。2016年她在西北民族大学参加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2017年又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第一期学员。

“国家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在清华美院学习期间,有那么多教授给我们上课,还有机会能与全国各地那么多优秀的剪纸传承人相互切磋、交流,真让我开了眼界,受益匪浅。”白海燕说,自己这两年享受国家政策外出学习,就一定要将所学都带回来,并传授给更多的剪纸技艺爱好者,从而让其能够良性传承下去。

近年来,除了年节时参加一些单位举办的公益剪纸互动活动外,白海燕还建起了自己的微信群,每当学了新东西,她总会在群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她甚至还自掏腰包,买来剪纸工具,在66号创意园组织了几次免费剪纸教学活动。女儿开玩笑说:“别人组织活动都是收费的,我妈就是个赔钱的。”对此,白海燕则是一笑而过。

谈及未来的打算,白海燕说,等换了大房子,她要在家里开个工作室,让感兴趣的人都来学习剪纸。她说:“只要有人想学,我会尽我所学把剪纸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洪波郭琦

新闻推荐

铜川建立五项配套制度力促“三项机制”落实

本报讯(记者喜顺)今年以来,铜川市建立责任落实、联席会议、纪实台账、督查点评、典型宣传等五项配套制度,力促“三项机制”落细落实,助推全市追赶超越常态化。在一、二季度全省“三项机制”落实点评中...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