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燕青: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商洛日报 2017-06-12 07:52 大字
 ????马燕青正在收割牧草????本报记者????常意玮摄

初夏的宜君东梁塬上。时值正午,骄阳似火。一片片“墨西哥黑麦”长势旺盛,足有一人多高。

见到养牛大户马燕青时,他正披挂着割草“装备”,满头大汗地在牧草地里不停地移动着……随着割草机的轰鸣声,他身后的“黑麦”一簇簇倒下。

马燕青身体魁梧健硕,臂膀结实有力,皮肤黝黑发亮。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来意后,他顺手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冲着记者微微一笑,腼腆地说:“乡里乡亲的,这都是应该的。”

说起创办养殖合作社的经历,马燕青如数家珍。他早年跑运输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随着运输市场的萎缩不景气,他毅然卖掉了汽车,流转了村里一百多亩土地,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办起了浩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起牛来。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饲料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同时他也看到周围依然有因各种原因导致贫困的乡亲,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带领贫困户种植牧草,一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马燕青的养牛场位于宜君县彭镇湫沟村,紧靠210国道西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该村村民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种一季玉米,每亩纯收入不到一千元。马燕青让大家给他的养牛场种牧草,保证每亩地每年收入3000元以上。大家一时顾虑重重,思想上绕不过弯来。为彻底地打消大家的顾虑,马燕青代表浩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与湫沟村村委会、34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贫困户协议书》《帮扶贫困户合同》。按照协议和合同约定,由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籽种,贫困户每人腾出2亩耕种条件较差的地块,为合作社种植牧草。每年种两茬,一茬种植黑麦,一茬种植玉米。贫困户只要保证每个地块80%的出苗率,就可以交给合作社收割。若合作社去贫困户家地里收割,黑麦每亩700元,玉米每亩800元;若贫困户自行收割后送到养牛场,则黑麦每亩800元,玉米每亩900元,并现场支付贫困户现金。这样一来,有村委会的协议,白纸黑字加盖公章,该村34户贫困户68人彻底打消了顾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今年开春,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每人种植了2亩“墨西哥黑麦”。到了收获季节,贫困户看到马燕青亲自到自家地里来收割“黑麦”,并当场给付现金,打心眼里高兴起来。陪同采访的镇上干部说,在正常种植情况下,贫困户给养牛场种植牧草,每人每年稳定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保险、最实在的“产业扶贫”。

说起马燕青,家住焦淆组的周良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周良臣今年44岁,家里有三口人,2015年因患肾病致贫,正当他在家里发愁时,马燕青主动和他签订了7亩种植黑麦牧草和玉米的合同,约定一年两茬,无偿给他提供种子和化肥,并且包收购,现金结算。仅此一项,他每年就有了一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之他又承包了10亩苹果园,每年下来就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去年,他家就已经彻底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摘掉贫困帽之后,周良臣还主动找村上退掉了享受帮扶的优惠政策。

马燕青的养牛场修建在山坡上平坦处,山坡下顺着沟梁种植着牧草,同时也是牛群活动的场所。记者寻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哞……”的牛叫声,来到坡底查看牛群的情况,经过一番清点,大概有100头左右的牛正在草地上吃草。贫困户李安秋正坐在树荫下,同牛场的另一个员工共同看管着牛群。听说是记者来采访,他激动地说,“我在这牛场上班,老板每个月给我开2500元,还管吃管住,吃得还好,经常有肉和鸡蛋。”“我去年都脱贫了,在这上班,一年下来稳定收入3万元,也不用操多大的心,把该干的活干好就行了,干的活也不重,每天就是喂牛、放牛,打扫牛舍,我在这儿确实美着。”李安秋乐呵呵说着他的“上班”情况。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马燕青话语不多,却在用坚定的行动践行着这句朴实的道理。(本报记者 张长江 朱红卫 陈超)

新闻推荐

铜川市从早从实开展防汛抗旱准备工作

本报讯(记者冯洁)今年以来,铜川市根据省防总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提前部署,细致谋划,积极加快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从早从实开展防汛和抗旱准备工作。...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