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宜君: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

商洛日报 2017-04-26 10:02 大字
????宜君县绿佳源合作社与***户洋芋销售签约现场会

????技术员正在讲解黄瓜生产新技术

  4月的宜君,生机盎然。田野里,白色大棚如波浪起伏;村舍旁,各类畜圈整齐排列;塬区上,片片果园鲜花盛开,喜迎着八方游客。

  棋盘草莓采摘宾客爆棚的情景刚过,哭泉农耕印象的代表———地膜玉米又火热开播,洛河西岸脱贫的群众携手并肩奔向小康……

  太阳沟村的山核桃雕刻技艺、黄埔寨村的祖代鸡养殖、仙马渠村的羊肚菌种植……精准脱贫路上,一幅幅产业发展的画卷令人欣喜。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一人,在宜君县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优化布局 突出特色

  ——用产业发展拔掉穷根

  “宜君要决胜脱贫攻坚,就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宜君县委书记刘冲说。

  宜君农业人口占比超90%,脚踏实地的选择便是农业产业化。

  在宜君县黄埔寨村的产业基地,秦一养殖有限公司全现代化设施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全自动化饲养、恒温、除粪,蛋和孵化的鸡苗运往全国各地。黄埔寨村贫困户田建成也在时刻关注秦一养殖。2016年,田建成与该公司签订托养殖协议,用3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年底分红2000元,外加本村会芳蔬菜种植合作社的1500元的分红,一次到手3500元。黄埔寨村委会与秦一公司、会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定了三方扶贫协议书,由全部加入会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黄埔寨村21户贫困户将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全部注入秦一公司,公司采用统一采购、统一养殖、统一防疫、统一孵化、统一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方式,按每套60元的成本价为每户代养繁育期种鸡50套,每套繁育期种鸡每年可产生利润约80元,公司与贫困户按五五分成,每年实现每户贫困户盈利2000元。代养种鸡淘汰后按肉鸡销售仍可获利约3000元,公司将继续循环资金为贫困户代养繁育期种鸡共三年,三年内为每户贫困户共计盈利6000元,三年后将肉鸡或肉鸡销售资金全部返还贫困户。会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内向21户贫困户社员每户分红1500元,实现每户贫困户年内产业增收3500元,三年共计增收10500元。在黄埔寨群众的先行带动下,借鉴成功合作发展经验,黄埔寨周边高圪塔、迷家河等棋盘东部片区其他7个村88户贫困户以相同模式各代养繁育期种鸡50套,实现每户贫困户年内增收2000元,三年共计增收6000元。另外,公司将按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玉米,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务工工资80元/人/天(每月全勤奖金300元),为部分有劳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增加稳定收入提供了支持。

  像田建成这样的贫困户,宜君有4075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鸡、养猪、搞大棚菜、做电商、中药材种植等都成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云梦乡南古村的大樱桃采摘园建起来了,五里镇榆舍村的蔬菜大棚盖起来了,彭镇赵塬村搞起了林下养殖,走上了生态有机循环种养的路子……“路宽了,水净了,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到村广场跳舞。”现在的生活,白沟村村民以前从没想过。

  “宜君扶贫不养懒汉,不能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宜君县扶贫局局长仇志鹏说。

  雷塬村村民张勤虎腰部残疾,妻子身体也不太好,重体力活都干不了,家中有4口人,靠务农维持生活。儿子在部队当兵,女儿读大学,由于收入有限,供女儿上学欠下了不少债务,2016年他家被评为贫困户。由于贫困,老张很自卑,不愿与人说话。

  “贫困户给够各项补助款,也能完成扶贫任务,但只输血不造血,老张就会一直萎靡不振,以后的日子咋办?”在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的说服引导下,张勤虎欣然接受了发展养猪产业这个脱贫渠道。帮扶领导见他这么有劲头,就无偿送两头猪仔,让他发展养殖业。经过多半年的辛勤付出,张勤虎养的猪在年底顺利出栏,两头猪共卖了3000多块钱,这真真实实让他感受到了养殖带来的实惠。他说:“我的目标就是彻底脱贫摘帽,靠自己的能力发家致富,过上充裕幸福的生活,不给政府添麻烦。”一向封闭的老张“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别人扶也扶不起来;如果自己想站着,别人谁也打不倒。”

  “柏油路铺好后,骑游爱好者越来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挣2万块钱,今年早已翻了一倍多。”游客源源不断走进哭泉旱作梯田景区,让淌泥河村的民宿老板难掩激动。宜君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倒逼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业态创新、比重提高。

  “山顶栽苗子、山腰飘带子、山下挣票子”。宜君县委副书记、县长曹全虎告诉记者,宜君县正着力打造立体产业融合格局,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提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

  创新思路 精心培育

  ——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通往洛河西岸岭里村新修的水泥路,是一条希望之路。村民陈立新的家就在通村水泥路的尽头。他家是建卡特困户,家里2口人。去年,县上帮扶部门帮助村里发展苹果、花椒和养殖产业,他种了6亩花椒,养了两头黑猪。山区环境优美,无任何污染,村民用自家的玉米搞养殖,交通方便了,山里的好东西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他们的黑猪肉卖到市场,供不应求。

  太安镇的郎二井村与著名的玉华宫景区依山而隔,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很少有游客知道郎二井村。近年,当地动工重修了水泥快捷通道,顿时拉近了郎二井与玉华宫的距离。让老百姓从绿水青山中“挖金子”,没有产业项目带动不行。包扶单位宜君县政法委紧紧围绕“精准”二字,进村入户,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确定了利用大景区带动优势以开办农家乐为突破口,带动产业发展的帮扶思路。选取条件成熟的3户群众(其中2户贫困户),先期开办农家乐。贫困户王军侠开办的农家乐于2016年7月26日开张试运营。自开张以来,她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菜炒得香,搅团打得好,赢得了顾客的赞许,基本每天都有2到3桌的生意,好多都是回头客,生意可谓做得红红火火。自家的蔬菜、土鸡、土鸡蛋、玉米糁,还有村上乡亲们的土特产、野菜供不应求。她满脸笑容地算着帐:“开张到现在,家里净收入1.8万元,加上玉米、核桃的收入1.3万元,共计收入3.1万元,人均纯收入过了1万元,可以说已经脱贫了!”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宜君县各地在培育村级主导产业中的普遍做法。

  一村一品 一户一业

  ——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情况千差万别,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宜君县反复摸底,对症开方,构建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五里镇地处宜君县东部,距县城2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川、塬并举的乡镇,全镇精准识别贫困户298户738人。塬区各村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主、川道以种植蔬菜为主、山区以种植核桃为主,苹果、蔬菜、核桃已成为该镇三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已初具规模,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西瓜、甜瓜等11个蔬菜品种,露地蔬菜以种植洋芋、无丝白菜为主。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设施大棚204座,设施蔬菜面积达500多亩,种植露地蔬菜3100多亩,蔬菜这一主导产业为群众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脱贫攻坚战役中,五里镇适时提出了“1+2+3”产业发展模式,具体为“一统、二领、三联”。“一统”指的是党委统领,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即:领导干部辛苦努力一阵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辈子;“二领”指的是合作社、企业领贫困户、产业大户领贫困户;“三联”指的是联股、联业、联营。联股就是让贫困户贷款通过入股合作社、年底参与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在具体的操作中采取双向考虑的办法,首先要考虑贫困户每年的分红比例要高于退出条件3015元,其次还要考虑合作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投入,综合两者因素给合作社提出的分红比例为7%、8%和9%,详细的操作办法为,按三年5万元本金计算签订协议,第一年按本金的7%,贫困户可分红3500元,第二年按本金的8%,贫困户可分红4000元,第三年按本金的9%,贫困户可分红4500元,三年合计每户可分红12000元。截至目前,全镇通过5家合作社(宜君县绿佳源专业合作社、宜君县翔润养殖专业合作社、宜君县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宜君县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宜君县建印苹果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4户256人入股,2016年12月底,每户均享受到了3500元的利益分红。联业主要是针对具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的贫困户,由合作社为其提供务工岗位,截至目前通过引导全镇在5家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58户67人,年平均增收3600元。联营就是有劳动能力不愿入股想自己单独贷款发展产业的,由合作社给其提供发展产业技术指导和产品的销路,具体就是由贫困户贷款拿出一部分资金自己搞发展,一部分投入合作社入股参与分红。截至目前全镇联营的贫困户有26户46人,贫困户每户增收3100元。“1+2+3”产业脱贫模式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截至目前共带动全镇贫困户168户369人,进一步助推了该镇精准脱贫工作的健康良好推进。

  走进彭镇湫沟村浩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牛场,100余头的大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按照“合作社+养殖场+贫困户”的产业化模式,湫沟村35户贫困户从事肉牛养殖及牧草产业发展,户均年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安置辖区5名贫困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工薪及福利费4万余元,特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通过***,帮扶贫困户三年内脱贫,为贫困户提供种牛及养殖培训、收购饲料、日常管理等服务,采取高于市场价格0.1%的方式收购贫困户的饲草,直接让利于贫困户。

  目前,宜君县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9个、家庭农场91家,覆盖大部分山区、塬区,带动贫困户千万家。

  做响品牌 做大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如今不少外地人,一说到美味核桃、香脆苹果、香甜玉米就会想到宜君。宜君县连续六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示范县”,宜君玉米成为全省首个“国字号”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怡君”牌商标荣获省级著名商标;宜君核桃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农业主导产业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宜君县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的综合宣传推介,使宜君的农优特产品连续保持优价畅销态势,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

  “自从有了益丰源公司的核桃托管服务队,咱家的核桃从整形、改良、施肥到收购、销售自己都不用管了,核桃有了‘保姆\’,我坐在家里都能把核桃卖个好价钱,还能在公司打工,一天100块,确实好!”哭泉镇料石坡村贫困群众刘彦军高兴地见人就说。

  贫困群众钱袋鼓了,脸上笑了,心中喜了,这是宜君县借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撬动增收的初心所在。2016年1月,在宜君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陕西供销集团公司和县林果科技经营管理中心共同出资组建陕西益丰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核桃产业***任务,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扶贫模式,精准带动已建档立卡的641户贫困户,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使扶贫从以往的“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彻底实现贫困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哭泉镇淌泥河村贫困群众苟金来家里有6亩核桃园,没有托管之前,核桃园可以说是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结几个算几个,卖几个是几个,年年下来,核桃收入没有几个钱。自从2016年把家里的6亩核桃园托管给益丰源公司,核桃园有了起色,地里杂草少了,树形打开了,核桃结得也多了,还在鑫锋合作社有了务工收入。经过算账,他2016年核桃比往年多收入300元,务工收入2000元,仅这两项收入就比往年多增收2300元。经了解,像苟金来这样的贫困群众通过核桃托管增加收入的群众比比皆是。

  中华蜂养殖是太安镇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产业,太安镇党委、政府采取“党建指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贫困户”的模式,引导中华蜂保护协会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与全镇有养蜂条件的贫困户签订3年科技帮扶和统购统销协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中华蜂产业扶贫示范村石管子村为依托,计划与不少于100户的贫困户签订中华蜂产业扶贫包扶协议,为10个村建造科技专利蜂巢不少于400座,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8期,增加对科技推广工作和示范户带动典型的宣传力度,带动更多贫困户和普通群众参与进来,把中华蜂产业打造成该镇的特色亮点产业。

  宜君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的好品牌,对外汇聚财气,对内凝聚人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一大批贫困户在产业品牌的牵引下,脱贫致富形成良性循环。(通讯员 周培生)

新闻推荐

破解果业生产技术难题的领头雁 ———记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袁锋印

  当前,正是果园春管的好时机。在印台区广阳镇西固村的苹果园,记者看到,市园艺站高级农艺师袁锋印正在为果农讲当季的果园管理知识。“拉枝既要讲究角度、又要讲究方向……” ...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