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盈道载珠玉
三彩牛车牛高7厘米长17厘米车长27.5厘米高20.5厘米 1960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刘芃文/图
三彩牛车分为牛和车两部分,牛呈站立状,通身施黄褐色釉,身体肥壮,牛腿短而粗,显得坚实有力,神态生动自然。车身为长方形,施褐色和绿色釉。车厢前有帘,车顶为半圆形篷盖。车盖施翠绿色釉,釉色晶莹。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性情温驯、力大耐劳且易于饲养,为人类服役的年代要早于马,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文献记载牛车为商王朝的先祖王亥所发明,《周易·系辞下》中有“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即指役使牛马驾车,因此牛被列为“六畜”之一,同时也是古代祭祀中的“三牲”(牛羊猪)之首。
目前所见最早的牛车造型是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墓出土陶牛车模型,因此可知,牛车战国时期就已较普遍应用。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因为连年战争,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而朝廷大员也只能坐牛车。可见当时牛车的地位并不高,大部分用于装载货物,很少作为官员的乘车,而这种状况到了东汉末期汉灵帝、汉献帝时得到改变。故《晋书·舆服志》说:“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汉魏以后,牛车日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当时的达官显贵出门都以牛车代步,以至于在南北朝时期的大型墓室壁画中也多以牛车作为主题来描绘,同时大部分的墓中还随葬有陶牛车。牛车在这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与马车相比,牛车走得比较慢,颠簸的程度较马车自然要减轻许多,扬起的尘土也少得多。另外,牛车车厢较大,坐牛车既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所以,出于追求舒适的本能,牛车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到了唐代,牛车亦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如唐李寿墓、阿史那忠墓、李震墓壁画中都有牛车图,文献中亦不乏朝官、贵妇使用牛车的记载。当时牛车大致分为通幰(xiǎn,车前的帷幔)、偏幰和敞篷三种。通幰车地位高,即在车顶上自前向后张一顶大幔子;偏幰车的幔子只遮住车的前半部;敞篷车则相当简陋,应为老百姓所乘。唐代用牛车最多还是女性,因为它舒适安逸,为唐代妇女出游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车虽然多为唐代妇女所乘,但其装饰和使用却有贵贱之别,《明皇杂录》记载,“上(唐玄宗)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这件三彩牛车制作精细逼真,写实性强,应是贵族所乘用,是研究唐代交通工具的珍贵实物资料。
新闻推荐
通讯员刘飞越丁铜川李双林同兰辉是耀州区小丘镇朱村人。他从小崇尚艺术,心中有个电影梦。退伍后,经过近十年的打拼奋斗,先后...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