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荣获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报道之三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铜川日报 2018-12-07 07:54 大字

?文化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你看,虽已入冬,公园里的歌声、乐器声却日日不断,翩翩起舞的身影多姿多彩;广场上,秦腔段子你吼我吼大家吼,一声赛过一声高,天天戏曲不断;乡村大舞台上,你家我家大家,经常有说不尽的身边事,演不尽的身边人……生活在铜川的人说,这里是一个艺术的天地,天天有演出,月月有好戏。熟悉铜川的人都说,这种让人心生幸福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铜川的自信。

“诗与远方·文化铜川”,铜川市坚持以文载城、以文化人,这让生活在铜川的人们,阅有农家书屋、乐有社区文化室、演有阳光大舞台、学有群众艺术馆。文化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了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务实有为 文化设施交织成网

走进印台区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一阵悦耳的葫芦丝旋律传入记者耳中,原来是葫芦丝队正在练习新节目《开门红》。队员们个个兴致高昂,精神抖擞,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享受着退休生活的乐趣。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不同的文艺团队在这里欢度时光,舞蹈队、曲艺队、豫剧团、秦腔自乐班、模特队……多支队伍轮番登场,每周六周日则是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有时候我们练起来就忘了时间,常常是一抬头外面天都黑了,我们就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路过办公室就会看到还有工作人员在等着我们,给我们留门,你说这都过了人家的下班时间了,可是人家从来没有上来催过我们一次,每次都是耐心等着。”家住芳草社区的张宝芬说起新建社区的文化活动室直点赞,那份感激之情发自心底。

而这,都是铜川切实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成果。截至2017年11月,铜川市建成文化站(文体中心)3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32个,达标率百分之百。这些文化站建筑面积均在300㎡左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同时大多数文化站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并统一配置了灯光、音响、DVD、投影等电子、文体娱乐设备,改善了基层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了基层文化站的服务水平。在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铜川市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均被评为上等级。其中耀州区文化馆被评为一级馆,印台区文化馆被评为二级馆,市群众艺术馆、宜君县文化馆、王益区文化馆被评为三级馆。通过改造提升,市县“两馆”现已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60%的文化站达到省级三级站以上标准;形成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X”文化服务新模式,“一镇一品”试点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文化网络正在形成,城乡居民步行不出10分钟,便可享受到便捷高效、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正在铜川3882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交织成网。

惠民乐民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舞台上,广场舞、小合唱、眉户戏,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舞台下,喝彩声、鼓掌声、欢笑声,男女老少群情激扬。作为工业化起步早、程度高的城市,铜川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自上世纪90年代起,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书画展览、周末剧场、春节文化广场、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等活动每年连续举办。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水准的提高,2012年,市文广局对铜川的历史、地域、市情、民俗综合研判,立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对各类活动整合提升,积极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影像铜川”五大品牌。

借“五大品牌”这一推手,铜川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造广大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活动的“新常态”。每年年初,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单位根据文化广电局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明确年内各项活动的主题、形式、时间、规模、层次、进度等,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并对活动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对预选节目进行审核指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统民俗节庆为契机,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将“五大品牌”中不同门类的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以文化套餐的形式打包呈现。在2017年,全市上下围绕“唱响铜川”“舞动铜川”成功举办了第24届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2017年春节广场文化活动、“紧跟时代节奏·编织幸福生活”2017广场舞培训、“放飞梦想”2017铜川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长安古乐”新年音乐会、铜川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牡丹诗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工作,全年演出750场,通过购买演出将歌舞、戏曲、小品等文艺节目送到全市各乡镇、社区、广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围绕“诗画铜川”相继举办了“360°看铜川·我的家乡”和“360°看铜川·我的父亲母亲”群众摄影作品展、2017“迎新春”铜川市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墨韵铜川”优秀书画作品展、“庆祝十九大 书画颂祖国”铜川书画作品联展等系列文化活动;围绕“书香铜川”举办了第七届“三秦书月·书香铜川”读书月活动,期间开展了经典诵读、诗歌朗诵、精品图书展销、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孟姜女》已获得全国发行许可证,将在各大卫视动画片时段播出;铜川市主导在铜川境内选景拍摄的反映环保题材的电影作品《塬上》于2017年6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故事片;以耀瓷为背景的电影《我在耀瓷小镇等你》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通过实施“五大品牌”文化工程,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使得“铜川大地全年四季歌声不断,广场和舞台上永远跃动着欢快的舞姿,展厅和图书室常年飘散着书画的清香。”根据近年来陕西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铜川群众对铜川“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评价”的工作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而群众的满意与点赞正是文化发展最大的肯定!

创新传承 非遗保护活力显现

11月7日清晨,呼伦贝尔市晴空如洗,室外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铜川市文化志愿者及早动身,匆匆奔赴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厅和美术展厅布展。剪纸大师田亚莉、王改银带来宜君特色剪纸作品30余幅(件),10米长轴《抓髻娃娃》、6米长卷《十二星座图》,以及3米长卷《欢欢喜喜过大年》《宫廷窗花》《十二生肖图》等作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观赏,除了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她们还现场演示教学,让参观者亲自动手,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一张张生肖剪纸,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太漂亮啦!我很喜欢这些色彩缤纷的剪纸作品,这跟我们当地的艺术不一样,里面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参观铜川非遗展后,蒙古族小姑娘其布日心情激动地说。从铜川走出的非遗展品与绝活展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5位老师的才艺展示让呼伦贝尔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大开眼界,拍手叫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走进铜川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展厅,一幅幅剪纸,一朵朵惟妙惟肖的面花夺人眼球。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铜川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申报研究方面,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截至目前,铜川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7项,市级名录48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传承人42人。

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与发展。铜川市近年来积极助力非遗项目活态化传承和发展性传承,组织和调动有关资源,先后将宜君剪纸、印台排灯舞根据传承的需要,进行保护性研发,组织传承单位编排了舞蹈《剪纸姑娘》《排灯舞》,组织音乐名家记录整理民间舞蹈、小曲,并编辑出版。根据陶瓷烧制技艺改编了大型歌舞剧《耀瓷丰韵》,并在全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成功上演。根据药王孙思邈传说和药王山庙会题材,开发编排的音乐剧《孙思邈》,上演之后好评如潮,参加了全省第八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耀州窑陶瓷烧制、剪纸、农民画、咸汤面、雪花糖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更是在扶贫帮困、带动就业的生产实践中,使贫困群众收入迅速增加,并得到快速传承和发展。截至目前,建设陶瓷烧制企业100余家,安排就业3000余人,相继形成耀瓷注册商标18个、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265件;剪纸与农民画形成企业10余家,创造就业百余人;咸汤面、雪花糖形成企业50余家,创造就业400余人。

“精神上的获得感是最深入人心的幸福,文化的传承让铜川的幸福感更深沉、更有质感。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是城市文明的源泉,也是城市幸福的厚重底色。”市委书记杨长亚在“2018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这样向世界阐释着铜川人的文化幸福。文化发展,与经济同行;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铜川城乡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幸福城市的人们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本报记者 原玉红 张欢欢)

新闻推荐

铜川市政协主席张惠荣 到耀州区董家河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12月4日,铜川市政协主席张惠荣深入耀州区董家河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记者严利君通讯员刘春峰文/图张惠荣先后察看了董...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