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熟悉而陌生的“西河滩”

铜川日报 2017-11-05 09:00 大字

一个微雨的早晨,也就是10月25日,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耀州区住建局打过来的,说是省电视台今晨在故里沮水河道拍风光片,得采访当地一位原住民老者,录一段对沮河巨变的感言,局里考虑我是一位最佳人选,欲邀我担当此任,听此,我便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

一会儿,我们来到沮河通新区的大桥边,早已有两位女记者撑伞等候。我随即按她们的要求,坦然面对镜头说了一通,我以为是试镜,故没有半点顾虑和思想负担,讲起来随心所欲,从容不迫。真没想到,只录了一遍,记者说是好了,无须再过,并云所录很理想,没有丝毫打结,这样的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是在试镜,根据以往经验,不知还得试多少遍。

过后我暗忖,此番录像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固然与这几年我经常参加一些大活动发言讲话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实话说起来不费劲”。

这次录像的地方原称“西河滩”,是我从小见惯了的,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皆发生在我的眼目之下,故无须虚构、无须装腔、无须做作,如此,信口而出,如实反映,轻松得多。

我居住在沮河边,这一生是在这里一步步走过来的。从青丝到白发,从懵懂少年到人老珠黄,如今已历时七十五载,故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无不了如指掌,谙熟在心。

记得当年的这儿,桥对面齐家坡下,农人用来打靛的圆池,以及池里的砌砖、绿草,是那样的青葱葳蕤,还有时不时冒着汩汩清水的机井,井渠里的蜉蝣、青蛙,更有孩子在这儿撅着屁股捉蟋蟀的欢呼雀跃,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水中游泳。冬日里的山寒水瘦,木桥连岸,似一幅古人笔下的写意画,至今仍历历在目,挥之难去。然而,曾几何时,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作尘烟。无影无踪,代之而筑的,是一条宽阔的通往新区的公路,公路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晨昏不息。

再看大桥西边的“沮水苑”,这里原本是一处荒滩,野草丛生,瓦砾满地,今已变成游人休憩的小花园,眼前杨柳拂堤,绿草如茵,修竹茂林,花团锦簇,人家二三,曲径通幽,实在美不胜收。

站在桥端,向南望去,烟雨茫茫,远处河床上的一道橡胶坝,巍然横陈,让这里得河道成了一方清澈的人工湖,水天一色,碧波荡漾,水鸟凫游,荷叶田田,苇草摇曳,小桥曲折,时有鱼儿忽地跃出水面,划一道美丽的弧线,腾的一声复又落入水中,惊起圈圈涟漪,说这儿是江南天地,一点也不为过。

再向桥北望去,刘家河村口河床里,原本卵石塞道,杂草罩地,荒僻不堪。我曾来这儿,和一牧羊老汉闲聊,看着群羊慢悠悠地埋头吃草,天上白云澹澹,我俩海阔天空地说东道西,如今,那老汉已经作古去了,这里也早变成了一堰荷塘,荷花开放季节,游人如织,荷香沁人心脾。若沿沮河再向下游走去,更是风光旖旎,山水潋滟。

录罢像,我仍不忍离去。此时斜雨细织着,落在脸上,凉沁沁的,舒怡畅心,站在桥头,眺望四围景致,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犹记当年听说,要把光秃秃的沮水河道打造成风景画廊,只觉得那是痴人说梦,孰料只用了四五年光景,梦想竟成现实,理想化作真景,熟悉而陌生的“西河滩”,前后判若两地,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涉足一生见惯了的“西河滩”,俨然作一次满眼新奇的外地游,为“陌生”而兴奋,为“沧桑”而震惊。如若还有兴趣,再拍几张风景照,说是江南风光,料想别人也应当真。

“放眼周遭皆美景,最美莫过是故乡”。以后的日子里,旅游何须驱车远奔他乡,谁言近处无风景!(杨五贵)

新闻推荐

耀州区司法局重视人民调解

本报讯(记者郭雷)“这次培训搞的是有声有色,不仅有政策解读,还有律师法官办案体会,更有模范人民调解员现身说法,为我们调解员充了电、解了渴,以后这样的培训还是要多开展一些。”这是耀州区石柱镇活龙村...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