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名村官的坚守

铜川日报 2017-05-01 10:00 大字
  59岁的李生学是耀州区瑶曲镇马鞍桥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干部37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马鞍桥村,吃水靠天、人畜共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消息闭塞,黑白电视只能收看一两个台、还满是雪花。男娃取个媳妇特别难,女娃都往外村嫁。面对这番景象,李生学压力很大,但是他铁了心要改变村子的贫穷落后面貌。37年间,李生学风里雨里不叫苦、不畏难,无数次跑部门,争项目,引资金。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基础设施逐年提升,修通村水泥路9.2公里,家家户户引进自来水,在全市率先实施移民搬迁55户,实施农网改造安装3台变压器,种植地膜玉米500亩,栽植核桃400亩,成立了产业深加工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由前些年的2300元增加到现在9700元。

  37年的坚守,李生学实实在在干事创业,把群众的事装在心里,扛在肩上,以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他充当了马鞍桥村“大家长”的角色,村上的大事小事,群众的家常理短都找他解决。在他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马鞍桥村村风朴素,民风和谐,群众的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村民们都争着把日子过得更好。

  像李生学这样的好村官在瑶曲镇还有一个,衣食村党支部书记武保文。他用35年的忠诚坚守,带领衣食村发展致富。

  武保文担任村委会主任时,村里有煤矿,经济发展走在全区前列。2000年,村党支部面临换届,恰好此时煤矿发展走向衰落,村上负债累累。面对这样的现状,武保文犹豫是否要继续接手村支部书记的担子。最终,在几位老干部的劝说下,他迎难而上。

  武保文发动群众发展种养殖和劳务输出,利用村上仅剩的3个私人煤矿继续创收,一步步还清村上外债。2002年成立村护路队,2007年在区级部门支持下,同时争取市矿务局帮扶资金337万元,修通村水泥路10公里,打通了衣食村通向镇区的第一条通村路。2010年,利用村内私人煤矿,成立了一支86人的运输队,每年每户创收8万元;种植地膜玉米,每年每户增收3万元。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带领贫困户养殖肉羊200只,发展地膜玉米种植大户6户,种植面积300亩,2016年人均纯收入约10100元,年底全村76户贫困户脱贫40户。

  2011年起,衣食村党支部为每个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0元养老补助,每年春节前后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组织老党员和“好媳妇”“好婆婆”等区级先进个人去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等活动,让大家深受感动。

  李生学和武保文两位“郭秀明式好支书”,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牢记身份使命。三十多年,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带领群众克服困难,爬坡过坎办实事,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奔小康,为全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本报记者 董唯韦 通讯员 何翠艳)

新闻推荐

郭大为在指导耀州区委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出精神出状态出作风出技术 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前列

  本报讯(记者徐国玺)4月27日下午,市委书记郭大为指导耀州区委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出精神、出状态、出作风、出技术,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前列。...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两名村官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