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印象药王山 文卫涛

商洛日报 2017-03-15 10:14 大字
  又是一年二月二,漆河畔的柳芽已冒出了新绿,早春的这场雪犹如天空的擦拭器,拭去了天空的几抹浮尘,洗净四野的雾霾。天空变得瓦蓝瓦蓝的,晶莹剔透,一直蓝透到人们的心里。在这耀州古庙会旅游、祭拜药王的日子里,想去逛药王山也就是开车几分钟的事,似乎再也没有多少新鲜和渴望的感觉。而在那曾经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每年这个时节都是一年中耀县比较繁华热闹的时候,它仅次于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上街置办年货的场景。作为土生土长的耀州人,每年在二月二龙抬头以后的几天日子,逛药王山庙会是我一生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摸摸爷”的力量

  小时候,药王山对我而言就是一个人多、好玩的地方,也是父母每年能够带我出去的唯一旅游景点。

  那时候,下高埝塬(如今的新区)上的人们去药王山需要靠步行,出西塬后再下塬畔的几个坡,穿耀县县城,经过县城东的耀县火车站,再过耀县水泥厂就来到药王山脚下。

  一进耀县城人就一下子拥挤起来,有呼朋引伴者、有拖家带口者、有伛偻提携者,也有人群中穿梭的青年人,更有到处嚷嚷的童稚小孩。人们面带喜悦,有说有笑,东瞅瞅西瞧瞧,摩肩接踵,往来不绝。

  过了水泥厂,在五台村东边的空地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种民间艺人顺地随便圈一块,便是自己的舞台。期间尘土飞扬,人们却各得其乐,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在那些杂技团、鬼城、儿童游乐场尽情玩乐,大人耐心陪伴,乐此不疲,也不加阻止,舍得花钱。

  然后就是进山门登山,至今我还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几位老姑、姑姑领着我上山,因为从西塬跑下来少说也有十多里的路,我跑到半山腰感到腿脚疼痛,怎么也不跑了,就坐在地上不走。没办法,她们只好轮番背着我走,来到药王山摩崖石刻处,我们叫它“摸摸爷”。老姑、姑姑们便对我说,你哪儿疼,先摸一摸“摸摸爷”的那儿,再摸一摸自己的那儿,自然就会不疼了。我被她们从人群中推上石墩,便摸了摸“摸摸爷”油光发亮的脚和腿,顿时觉得一股清凉传遍我的全身,便赶快又摸摸自己的脚和腿,竟然一下子觉得腿脚轻松了许多。

  回来的时候,我似乎有了菩萨的神助,竟然一口气从山上跑下来,非但不让姑姑们再背我,而且引得她们咯咯大笑,并不停地追赶我,生怕把我摔倒。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药王山的神秘。

  后来我知道,其实我并不是得到了什么神助,而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也知道,这些摩崖造像其实十分珍贵,是雕刻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的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照片的记忆

  后来,我们上了初中,再也不愿陪家人一起逛药王山,最愿意的是和那些少年时的同学朋友搭伙逛庙会。

  如今在我的相册里,还珍藏着许多药王山上留下的美好记忆,有我自己穿着简陋的西装;脖子上挂着从药王大殿里领出的红色祈福带;站在药王山脚下耀县烈士陵园三十二烈士纪念碑前的照片,旁边的迎春花开的十分灿烂。

  有一张,我们六个人挤在那个石头雕刻的大老虎身上,个个眉开眼笑,满脸稚气。现如今我们六个人早已各奔东西,命运不相尽同,让我不由得感慨时光的飞逝。

  还有一张,我斜躺在药王山半山腰的醉翁石上,一手支着头,一手似乎在给照相的人招手,一只腿翘起来,另一只腿搭在这只翘起来的腿上面,也似乎有点醉翁的意思。我想这“醉翁石”二字倒也最为传神,想必取自于欧阳修的《醉翁石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因为此地恰好位于药王山的半山腰,游人爬山累了,刚好喘口气,此时山风拂面,阳光普照,对面山头柏树丛生,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神秀,其情其景与六一居士笔下的琅琊山天然巧合,我不能不赞叹给此石命名的人,相必定是个读书人。

  照片中除了有我自己的以外,竟然还有几张朋友的照片,也不知因何到了我的相册之中,一定是当年毕业前赠送予我的。也有我们一起游玩药王山时照下的,药王山竟为我们留下了少年时期许多美好的记忆。

  不灭的传说

  再后来,上了高中,我慢慢地对药王山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那里有许多美妙的传说。

  有的是关于药王孙思邈本人成长经历的,相传他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后来他真的就成了远近闻明的名医,他拦棺针灸,一针救活母子二人性命,被称为“活神仙”;他“引线诊脉”,巧治长孙皇后的病,令人称奇;他坐虎诊龙,传为美谈……

  药王一生悬壶济世、不慕名利,一心在民间行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历代许多医学著作,编成《千金要方》30卷,后30年又著成《千金翼方》30卷,泽被后世,世称“药王”,当之无愧。

  药王孙思邈和药王山的传说深深地吸引着我,记得高二那年在耀中上学,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游记,我写的就是《药王山游记》,被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至今我只记得我在那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北宋末年,在耀县东塬丁家山,有一贫困人家的儿子到城中地主家中做长工,他每天负责给地主家的马喂饲料,他惊奇地发现地主家的马槽是一个“聚宝盆”,每天他放入的马料,马是吃不尽的。一年后,工期满,地主就问他要多少工钱。那青年长工说,他什么也不要,就要主人家的马槽。地主一听很是高兴,当下就答应把马槽给他。

  他背着马槽往家赶,当来到药王山的半山腰,他走不动了,就用手在地上挖了一个土坑,然后把马槽埋进坑中,上面盖上土。他怕忘记,就从旁边的孤零零的柏树枝上折下一截柏树枝,插在上面,然后回家叫自己的父亲和自己一块来抬。

  谁想当他和父亲再来时,漫山遍野全长满柏树枝,再也找不到他埋马槽的地方。据说,药王山上的柏树每年仍然在不断地增加着,因为地底下有一个聚宝盆。

  这个故事我也记不清从哪里读到的,总之,它给我记忆深刻,也曾经给我了虚荣,当然,有了老师的表扬,也让我有了一点点写作的自信。

  而现在,我每年也去药王山,只是再也不喜欢人多的时候去,而是喜欢夜幕降临,或是清晨一大早,穿上运动衣,换上运动鞋,从后山出发,登南庵,走台阶,读读刻在两侧的描写药王山的古诗。我喜欢站在南庵望对面依岩而建的大殿,感受它的雄伟气势;我喜欢静静地走下柏阴遮蔽下的石阶,跨过沟底新建的竹桥,聆听山间的鸟鸣;我喜欢坐在醉翁石的石亭上,看那些来来往往背着剑,手里拿着收音机锻炼的老人;我喜欢用手抚摸药王大殿的一块块石条,感受它的历久弥新。

  又到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山如期迎来成批成批的游客,不知它可曾记否那个曾经顽劣的孩子,在梦里常常把它想起?

新闻推荐

耀州区多举措推动产业脱贫再上新台阶

  本报讯(记者盛四喜通讯员乔振伟)耀州区多措并举,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科学谋划2017年全区产业脱贫工作,进一步推动产业脱贫再上新台阶,为群众脱贫致富开好头、起好步。 ӌ...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