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来自百姓,服务社会”。在耀州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中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正在上幼儿园的稚子。他们都是耀州最普通的百姓,却胸怀

商洛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辛成 通讯员 白益军

居民家里孩子临时没人接,会打电话给他们;夫妻闹矛盾了,会请教他们;每逢重大节日时的社区书画展、社区家庭才艺表演、社区摄影作品展、社区集邮展,会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是省级和谐社区耀州区永安街道办邻德社区志愿者。多年来,这支610多人的队伍,秉承“邻里顾盼”的传统美德,安老抚幼,帮困解难,带头在社区营造起亲善、和谐的文化氛围。

再难,也不能让老人们为难

邻德社区位于耀州区的中心地带,面积1.3平方公里,有居民2013户、6036人,其中637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自然,敬老助老就成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重点。除了节日组织慰问外,每个周五下午,数十名志愿者分别进入社区各大院看望孤寡老人,和他们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平时,老人们有事,只要一个电话,志愿者随叫随到。

家住和谐大院的李亚荣大妈,去年女儿出嫁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每天都有亲朋前来祝贺。她正愁着自己一个人招呼不过来,住在楼上楼下的志愿者,你拿着刀,她提着案板,主动上门来帮忙。端茶倒水,择菜做饭,大家一进门不用安排就各自忙活开了,真像一家人一样。去年,社区的一位老人过世,儿女不在身边,老爷子的后事都是志愿者和邻居们张罗办理的。这十多年,凡社区居民的婚丧大事,都少不了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今年5月去世的85岁的孤老太太张玉楼,这些年一直是志愿者照顾的。张玉楼有一儿一女,儿子和儿媳早逝,女儿远嫁上海,家里只有她和小孙子李庆相依。那时,李庆还在上小学,志愿者们隔三差五到她家帮助干家务,还为婆孙俩办了低保。这一帮,就是10个年头。2012年,李庆考入西安工程大学,志愿者服务队又是庆贺,又是捐赠、送行,充满了亲情与厚爱。2013年,老人家里盖房子缺土,就给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兼志愿者服务队大队长侯雅静打了个电话,志愿者服务队不仅给她家拉去了土,还派去了两个帮工。

长期的帮扶和交往,张玉楼已把社区看成是自己精神和生活的依靠,把志愿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她说“这是我最信任的地方,最信任的人。”老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向看望她的人念叨社区和志愿者的好。

再难,也得给这些人找个饭碗

在邻德社区,除了孤寡老人,还有一些家庭无人就业,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很是艰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响亮提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现无零就业家庭。志愿者服务队第一个响应,带头作为。

2013年,社区准备开办第一期无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班。志愿者分头登门,一边宣传,一边作调查,面对面地详细了解登记有关家庭和人员的经济生活情况、技能特长及就业意愿和要求,为技能培训的有效实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每期培训班,少则三四十人、两三天,多则近百人、五六天,期间的服务工作都是志愿者帮助完成的。就这样,邻德社区先后举办了16期烹饪、家政服务、家电维修、刺绣、营销等职业技能培训,使近千名无业人员掌握了一到两门专业技能,其中大多数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他们的职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无不渗透着志愿者的心血。

对于少数想学按摩、修锁等技术的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按照社区的安排,积极帮忙联系教学老师和实习门店。学成后,又帮助其办理相关证照,使他们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食其力的梦想。

社区有位叫文阿平的妇女,48岁,长期没有工作。她婆婆一直患病,女儿上大学,一家4口的生活,就靠丈夫每天早出晚归蹬三轮来维持。政府虽然多次救济,社区和志愿者也经常地帮助她家,但仍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

于是,志愿者服务队大队长侯雅静多次找街道办和区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文阿平一家的实际情况,终于在2014年9月,为文阿平争取到一个做保洁员的公益性指标,使她家有了份稳定的收入,生活较前宽松了许多。近年来,侯雅静和她的团队先后为十七八个生活困难的居民争取安排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去年,邻德社区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

再难,也得让家庭和睦邻里相安

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邻德社区这样一个有两三千户人家的大家庭里,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有时也发生一些磨牙撞嘴的事。无论是突发性的纠纷或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只要找上门来,侯雅静和她的同事都尽力调解。她说:“帮教和亲情服务,正是我们志愿者团队的职责之一。”

邻德社区的一些居民原来是附近的农民,其老家仍留有房子和院子,有些庄基和村子邻居的住宅相互交织。这些年,村里有的人要给孩子结婚盖房,想和搬进社区的老邻居的院子部分兑换,但双方很难谈得拢。一家急着盖房,一家寸土不让,于是,急着盖房的农民便找社区帮忙调解。对此,侯雅静积极协调。她先背靠背地分别做工作,要求求助者先礼让三分,再说服自己的居民以邻为友,和善处事。在双方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后,再让他们坐在一起面对面的协商,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像这样的难缠事,侯雅静和她的团队促成了好几家。

2014年夏天的一天清早,侯雅静和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志愿者服务队一队队长李清,社区副主任、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闫引弟正要去家访,社区一位党某的儿媳妇,带着她娘家弟弟和姐夫上门告状,气冲冲地直呼“这日子过不成了,离婚”,要求社区给做个了断。

原来,几天前这媳妇和丈夫因家务事吵了架,遭到丈夫的拳脚。她一气之下撇下六七岁的孩子跑回了娘家。侯雅静和同事知道后,耐心劝导党某儿媳的姐夫和弟弟,第二天就把这对年轻夫妻一同叫来,分开做工作,让他俩各说对方的好处和自身的不足。俩人这么一摆,不仅心里平舒了许多,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各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后丈夫用摩托车拉上媳妇回了家。

党家的小两口和好如初。可没过几天,这家的老两口和小两口又发生了矛盾:小党几年前想到大学读研究生未能如愿,去年夏末突然提出要去读研,要父母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父母觉得儿子已成家立业,有份稳定的工作,没必要再去读书深造。就找来亲戚朋友劝说,可儿子就是不听,说他只听社区侯主任的。于是,老两口打电话给社区向侯雅静求助。侯雅静即刻来到党家。她觉得小党才30岁出头,去大学深造是件好事,便对老两口开导劝说。交谈中,她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出老人对儿子儿媳平时不太在意他们很不高兴,就特意叮咛小两口要孝敬老人,做到出门有声,进门有音。经侯雅静两次劝解,小两口对老人的态度变了,老两口对儿子读研的看法也变了,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他到西安交大就读。

为了营造和谐气氛,邻德社区评出了互助、幸福、文明、团结、友爱、阳光、和谐、健康等大院。志愿者给每个大院放置了数条石桌凳,倡导大家空闲时走出家门,围坐在一起聊天、娱乐,增加邻里之间的亲情和友谊。每到夏天,主妇们早上买菜回来,都聚在院子一边择着菜一边拉家常,又说又笑,择好了,说够了才回家做饭。傍晚,老人们都下楼活动,携伴说说话,听听戏。谁家临时有事要出门,就把老人孩子托付给邻居,真像一家人。

新闻推荐

希望在长空里翱翔

程亚平肆意奔跑的日月没有改变你坚守乡村的目光灯红酒绿的城市没有留住你奔向乡村的脚步你用服务“三农”的承诺和60余载的岁月一起见证了中国农村的日新月异时代变迁脚步纷扰你依然固守初心固守...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