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古镇的思考
□ 姚增战
今年春天,我受朋友之邀到陈炉古镇参观。乘车经过铜川市区后,沿着崎岖不平的乡村公路行驶大约15公里,就抵达了陈炉古镇。进入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瓷片铺设的街道小路,用陶瓷罐罐砌成的民居围墙,以及有些年份的瓷砖窑洞和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古镇景观,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久远的年代。
陈炉古镇地处陕西省铜川市东南的丘陵沟壑地带,是目前耀州窑唯一留存下来的陶瓷旧址。其实,耀州窑的重心原在今印台区黄堡镇,曾经是北宋时期北方陶瓷的重要产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耀州瓷以它独有的质地和风格成为宫廷用品,以及宋代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特色产品。记得多年前参观英国皇家博物馆时,其馆内陈列的中国文物中还专门为耀州瓷设置了几个专柜;还有我国打捞的古代沉船中,也都发现过不少古代耀州瓷器,这些都使我对耀州瓷的历史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陈炉古镇因“陶陈列炉”而得名,是耀州窑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与定窑、均窑、磁州窑并列为我国北方四大著名窑厂之一。耀州窑瓷业重心移至陈炉镇后,炉火延绵上千年不熄,有“炉山不夜”和“东方古陶瓷活化石”的美誉。明清两代,陈炉镇瓷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家家户户烧陶瓷,炉火昼夜不熄,覆盖了东西三里、南北五里的地带,成为古同官八景之一。
古诗云:“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描写了陈炉瓷业兴旺的盛景。2006年陈炉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瓷烧制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随着陈炉古镇获得的这些荣誉,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目前全镇18个行政村,1.8万人,大都继承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生产各种花色品种、风格各异的陶瓷产品,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地相比,陈炉陶瓷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图案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尤其是以“大老碗”为代表的传统青花瓷器,被当地人称为“兰花”瓷器,表面有手工绘制的兰花、苜蓿花、牡丹花和各种鱼虫,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如果用手指轻轻敲击,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表现了陈炉古镇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工艺大师们的独具匠心。
近年来,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来陈炉古镇参观游览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也有像瓷瓶、瓷碗、瓷碟和倒流壶这样的陶瓷艺术品,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而畅销不衰。通过参观陈炉古镇,使我对耀州瓷的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陈炉人在传承耀州瓷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有了新的认识,目睹陈炉古镇瓷业发展的现状,联想到耀州瓷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给我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第一,陈炉古镇作为我国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古陶瓷生产旧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陕西省重要的人文景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主管部门对古镇的整体规划进行认真研究,尤其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包括生态环境、历史遗存保护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资和整修,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古镇风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古镇观光旅游。
第二,在耀州瓷业发展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突出耀州瓷的传统特色,又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陶瓷工艺技术,力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尤其要注重发挥现有陶瓷工艺大师的作用,在继承耀州瓷传统工艺的同时,创新设计理念,形成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铜川市区两级政府应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制定有序开发陶土生产、促进瓷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瓷业研发机构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提升工艺水平。
第三,为了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铜川市还可考虑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耀州瓷文化艺术品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养新一代陶瓷工艺技术人员。加强与省外和国外的技术交流,学习借鉴外部陶瓷艺术的经验,特别是要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进陶瓷烧制技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促进陶瓷艺术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在塞北毛乌素沙漠边缘,被誉为沙漠明珠的陕北矿业红柳林公司,正在为追赶超越目标激战正酣。在这群人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凭着...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