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煤海的“北移”劳模马虎堂

陕西工人报 2019-06-11 07:02 大字

在塞北毛乌素沙漠边缘,被誉为沙漠明珠的陕北矿业红柳林公司,正在为追赶超越目标激战正酣。在这群人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牛劲”,为追求“梦想”持之以恒,扎根煤矿生产一线,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煤矿事业的热爱。他就是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马虎堂。

马虎堂身材矮胖、皮肤黑黝,看上去给人以憨厚、坚毅与自信。自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在煤矿奉献了33年。2008年,他从铜川东坡矿毅然决然北移到红柳林矿,便一头扎进煤矿建设阶段的艰苦奋斗中。那时该矿正建设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住宿是临时彩钢房,初春陕北气温最冷时达零下二十多度,狂风肆虐,沙尘飞扬,吹得人满嘴都是。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他没有抱怨和退缩,始终奋战在安全生产第一线。

2008年11月的一天,地面排水池沉淀淤泥需要立即清理,但天寒地冻,许多员工都不愿跳入池中破冰抬泵,作为矿井组建的唯一一支专业化队队长,马虎堂没有迟疑,跳入池中抡起大锤开始破冰,乌黑煤泥水溅得全身满脸都是,不一会儿就冻得嘴唇发紫。在困难面前他总是身先士卒,挺身而出,赢得“铁军”队长称号。

2009年4月,该公司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投入试生产,马虎堂所在的综采一队刚刚组建,大部分员工都是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实践工作经验少。尽管从事采煤工作二十多年,但他面对7米大采高工作面和美国久益煤机、德国艾柯夫采煤机等国际先进装备,也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然而他没有退缩,积极组织员工去国内一流矿井学习大采高设备相关知识。并与具有丰富大采高设备操作经验的兄弟矿井单位协调,临时借调各岗位技术人员与广大学生结对子,开展师带徒活动。

每天,马虎堂带领新履职大学生摸爬滚打在生产一线,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和小改小革,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先后对液压支架阀组防护装置、工作面两端头挡风帘、转载机进料口及盖板和左铲煤板等进行改造,大大提高采煤效率。使综采队一年申报技术革新多达20余项,其中自身参与的技术革新就多达10项,获得专利3项。

2011年4月,该公司开展原煤会战活动,马虎堂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合理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原煤生产记录,原煤生产达1120285吨/月,最高产能达52157吨/日,再创集团公司历史新高,该队由此跨入千万吨综采队伍行列。

马虎堂坚持“节约一分不嫌少,浪费一分就是多”管理理念。在修旧利废方面认真分析完善交旧领新制度,设立废旧物资专用仓库,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修旧利废收发存台账,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设备,对废旧材料及小型设备进行修复,做到物尽其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物资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

创业艰难曲折路,煤海搏击竞风流。在“北移”红柳林煤矿十多年时间里,马虎堂以卓越胆识和实际行动诠释着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业绩突出,深得大家信赖,多次被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神南公司“劳动模范”等殊荣,2012年更是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吴升林)

新闻推荐

铜川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助推铜盐扶贫协作深入发展

本报讯(记者董唯韦)6月3日,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拜访西安市盐城商会,考察宝马建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座谈交流,进一步...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