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镇逸夫小学的前世今生

商洛日报 2018-05-15 07:34 大字

  1936年夏,铜川市黄堡地区的两位远见卓识之士,将自己位于现今新市街的几间房屋捐献出来,作为开办学校的校址。经过简单的补修,又垒了几个土台台作课桌,几块半截砖头作坐台。当年秋天,学校正式开学,并取两位捐赠人姓名各一字,作为校名:广华小学。这几间房子,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就连房顶上的瓦也残缺不全,站房子里,抬头可见天日,冬不遮风夏不挡雨。但是,学校总算有块地方了,这也是当时黄堡地区开办最早的一所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华小学几易其名。几年之后,黄堡的铁路开通了,广华小学依旧是烂土墙,破烂房,一二十个娃,一位老先生。仅仅因为学校处在火车站边上,更名为车站小学。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一天天欣欣向荣,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车站小学枯木逢春,旧貌换新颜,校舍不断扩大,教室翻新改造,土台台换成了木桌木椅。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师队伍壮大许多,学校也改名为:铜川市黄堡小学。

  光阴荏苒,1978年,黄堡小学已经发展为有学生近千名,教师近20名,12个教学班的一所完全小学。当年1亩多大的校园,也已变成数10亩之大,当年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6栋青砖大瓦房,每栋房两间标准教室。教室里窗明几净,摆放着4排整整齐齐的课桌椅。每当下课的时候,活动区里欢声笑语,跳舞的、踢毽子的、唱歌的,热闹非凡。这歌声飞上蓝天,飘过原野,飞进农家小院,人们听了,谁能不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呢!黄堡小学早已成为全市赫赫有名的先进学校,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通报嘉奖。

  后来,改革开放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黄堡小学飞速发展壮大,更名为:铜川市城区黄堡逸夫小学。1988年,黄堡小学第一座教学楼拔地而起,替代了瓦房教室,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学生的需要。恰在此时,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助50万港币,帮助黄堡小学建了第二座教学楼———逸夫教学楼,解决了当时的困难,学校也由黄堡小学更名为逸夫小学。自此,旧的砖瓦房全被推到,学生们全部搬进教学楼里学习,椅子也可调高低,坐着极其舒坦,有利于孩子们生长发育。教室的光线特别好,每间教室悬挂着18盏日光灯。晚自习时,灯光下,那一双双明亮的大眼睛,或专注地看书,或一丝不苟地写作业,显得那么稚气而可爱。

  随着铜川市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黄堡逸夫小学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2004年,黄堡镇逸夫小学又遇到新的难题,农村的孩子们,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们迫切需要吃住在学校,以解决他们的上学困难。人民的需求就是党的责任,很快,上级党政机关拨来专款,为孩子们修建学生公寓楼,为孩子们修建学生食堂、餐厅。不到半年时间,一座美观大方的学生公寓楼就矗立在后操场。并配备有铁架子床、被子、褥子、枕头等,还安排了专职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每周还能洗两次澡。每天早上,孩子们可以领到一份免费营养早餐,每餐可以吃到有国家补助的营养饭菜。孩子们真是遇上了好年代,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从黄堡镇逸夫小学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赤诚之心,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堡镇逸夫小学必然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发展壮大。(通讯员 郭建设)

新闻推荐

陈宝琪:从山沟沟走出来的烹调大师

  在厨房炉台前,陈宝琪下菜、翻炒、添水、放调料……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一会儿,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就做好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掌握刀工、口味、火候等多种技术,而要干出一番事业...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