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海 行走在民间的摄影师

天水晚报 2018-07-17 12:15 大字

在张家川县的摄影界,提起李德海,大家都很熟悉,不仅是他的摄影技术高超,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经历和为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摄影到现在,他为张家川县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晒图纸”引发兴趣

1978年,因为家境贫寒,上初中的李德海就利用周日从庄浪县朱店镇批发一点蔬菜,走乡串户去卖,赚钱维持学业。

1979年,学校门口一位卖“晒图纸”的生意人引起了李德海的注意,从那一刻起,他对“晒图纸”原始的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德海从化学老师处借了5元钱,买了两沓“晒图纸”,于是一边卖菜,一边“晒图纸”。

“那时人们生活紧张,一张1寸的‘晒图纸\’4分钱,买的人也很少。”李德海回忆道。

1983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稍有提高,但照相还是很不方便,于是李德海拿出5年来积蓄的58元钱,买了本村的第一辆自行车,又花了90元买了一架红梅牌照相机,开始走街串巷地贩菜照相。那时群众都很热情,有时渴了饿了,群众就给他一个玉米面馍馍,倒一杯茶。人们对照相也逐渐接受,愿意花3毛钱照一张1寸的黑白照。

1988年,经过改革开放10年的发展,黑白照片已难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李德海又购买了一辆南方125摩托车和一架理光彩色照相机,从此他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庄浪、秦安、清水的乡村、学校。

“许多顾客都喜欢骑在我的摩托车上照相,感觉很帅,”李德海高兴地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李德海先后为自己的两个弟弟娶妻成家,还为自己患病多年的父母治病。

创建实体 开办影楼

2002年,李德海备受来回去庄浪冲洗彩卷的煎熬,于是在马关乡信用社贷款,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共23万元钱,在张家川办起了“柯尼卡彩扩部”,填补了张家川无彩扩设备的空白。

2006年,人们对婚纱摄影越来越青睐,瞅准商机,李德海的金巴黎婚纱影楼在张家川县中城南路开业了。这个店一共投入资金110万元,是一座融数码扩印、婚纱摄影、彩卷冲洗的综合影楼。2008年,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上档次的摄影要求,李德海又投入了80多万元在张家川县城开设了“旗舰”婚纱影楼。

针对张家川少数民族的需求,店里还引进了最新主题服饰和道具,并且从天水市聘请了6名业内知名化妆师,两名摄影师加盟影楼。

2013年,为了方便顾客,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李德海在去年购买了两辆业务用车,专门接送顾客。目前,该店固定资产达到了200多万,推动了张家川摄影业的发展,堪称张家川摄影业的领头羊。

记录改革变迁

李德海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解决了30余名群众的就业。“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婚纱摄影成为婚礼的必备项目,我忙的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轿车,摄影交通工具的变化折射出农村的变化,从“晒图纸”黑白相,彩照、数码照折射出科技的飞跃。从不知道照相,很少照,到写真照、婚纱照,折射出群众消费的变化。

2010年3月,李德海被选为张家川县个私协会张川第一分会第六次大会委员,2010年4月被授予诚信文明个体户。2010年8月,兰州亮彩冲印公司在兰州举办西北五省200多人的人像摄影专家技术交流会,李德海在技术交流会上讲解了大型合影与人像摄影方法,受到国家摄影协会副主席张彦平以及其他摄影人员的一致好评。

如今,李德海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家,他的作品也荣获了众多荣誉。

作为一名摄影师,在张家川县60周年县庆的时刻,他又拿起相机,多次往返拍摄了县城全景,并拍摄了县上的重大项目工程,关山风光以及15个乡镇的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是见证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资料,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的好评。

一路走一路拍,张家川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李德海的足迹,如今已55岁的他依然没有停歇,乐此不疲。

李德海用他的相机真实记录了张家川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迁,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相信李德海将凭着自己高超的摄影技术,用镜头定格拍摄张家川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通讯员 张宣)

新闻推荐

数罪并罚获刑七年

本报秦州讯【记者裴婷婷】一男子服刑期间在监狱与人发生争执打斗致人轻伤。近日,秦州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开庭审理了这起故...

张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张家川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