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交通干线——关陇古道

天水晚报 2018-07-12 10:00 大字

□崔峻峰

关陇古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交通史上具有开创和奠基的意义。是我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路交通干线,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开辟,迄周秦至汉唐直至明代海运兴起以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里,它一直是我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纽带,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城廓、烽燧、墩台、关隘驿站、寨堡,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生动体现。张家川是关中进入陇上的第一镇,地处关陇古道的咽喉地带,经考查关陇古道的路线经地,在张家川县境有北线、中线、南线、岔线、山脊线五条路线,前三条路线为主干道。

秦家塬道(恭门-秦家塬-固关)

秦家塬道是陇坂古道的北线,是一条史籍缺载的路线。

恭门,秦家塬古道之起点,是张家川县东的一个大镇,距县城14公里,坐落在樊河冲击扇上,镇西有“白起堡”,东南有“凰翔府”(秦置邽县故城),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秦家塬,沿恭(恭门)秦(秦家塬)公路,横穿凰翔府,上行五公里为恭门乡河峪村便进入关山林区,其南山壑岘有依稀可辨的古道残宽三米,沿樊河上游支流上行一公里即河峪关驿站左侧崖面上镌刻着东汉和平元(公元150)年摩崖石刻,该摩崖石刻是研究我国东汉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考古艺术价值。再上行五公里便是樊河和汧水支流的发源地—分水岭,最高峰是秦家石洼梁头,亦称张风台,周围约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叫羊肚子滩,水草茂盛,望着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使人浮想联翩。昔日秦人养马好牧场,今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继续前行11公里沿途峰峦叠嶂,林海茫茫。翻越黄家坡梁(古称黄家坡镇,估计是个驿站)沿汧水支流穿越大殿山。早年建泰山庙,现存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泰山庙碑、白石窑、石堡子(相传建于秦汉,石岗高150米,堡墙全用石料砌成,怪石林立,气象万千)。绕过石堡子,眼前一处四面环山的宽阔地带,水草丰美,是一块建驿的理想之地,这就是秦家塬。如能在此地进行一些考古发掘,会获得更多的资料。再前行五公里便是陕西陇县固关的上官场,接着便是固关。

夏商时代,陇坂东面活跃着许多戎族部落,其中秦人是较大的一支。在与夏商王朝的不断交往中,交通线开始开辟并有了雏形。西周时,秦地成为战马的主要产地。输送战马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陇坂交通的发展,道路也随之开辟出来。秦人首领非子被封为“附庸”后,遂成为周王室西边最近的屏藩,按周礼规定,附庸有“野途”通向周都。《考工记》载,野途容车五轨,宽56尺,合今9.2米,虽然秦邑有陇坂阻隔,通往周都的野途标准不会太高,但肯定能通车马,陇坂艰险,开路不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由秦亭直接翻越陇坂是不可能的,只有迂回沿汧水而下。秦家塬道虽然迁远,但很经济,也较平缓,选择此道则是理想的交通线。通过对史料和沿途遗存分析,秦家塬道开辟的时间可推至公元前200—前100年,即秦家塬道最迟在西汉已成为翻越陇坂的干道之一。

陇关道(马鹿-老爷岭-复汉坪-固关)

马鹿,陇坂重镇,是关陇古道的咽喉。位于张家川县城东30公里,坐落在陇坂顶西侧的通关河上游冲击扇上,因过去有马鹿出没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中线的重要驿站,交通战略地位可与陕西固关相提并论。

老爷岭,沿陈子沟林区公路上行11公里,爬上山脊便是老爷岭,因山顶建有关公庙而得名。庙前立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关山顶重修塑武圣帝君神像庙宇原叙碑”,通高2.05米,宽0.80米。现存张家川县博物馆。

老爷岭,即唐代史籍中所说的“分水岭”,盖因有水从这里东西分流,明代又建关山寨且置“分水岭驿”。《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这里千峰竞奇,万壑争秀,古木参天,怪石林立,清泉潺潺,水声鸣咽,道路险峻,曲折盘旋,是史上有名的难越之山,古人到此,多有哀叹。由老爷岭向东下行5公里便到陇关道上的重要控制点复汉坪,民国时期在古道基础上改建的凤(陕西凤翔)陇(陇南)公路,沿峡谷通往马鹿白杨树沟,路边立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凤陇公路工程实施经过纪实”碑,碑呈四棱形,长1.5米,宽0.40米(现存县博物馆)。老爷岭至复汉坪有三分之二的路面由石板铺成,宽3米,有时路面为乱石所埋,古道盘山至老爷岭要经过12条弯道。其中最大的弯道半径9米,最小的仅容一骑。由老爷岭向西进入甘肃,约50米处有泉,水不多,是渭河支流的发源地。再行50米,有长1里的石块路,宽5.6米,为陇关古道遗迹。由长安到陇山头500里,正好是唐代驿使一天的路程。

复汉坪西行进入峡谷到达安戎关故址,再行10多公里便是大震关,关址建在汧水之南的重岗之上,关前有两道峡谷,一峰突兀其间。两条古道分途入峡,一条通秦家塬,一条通陇关道,再东行便到固关。

陇关道,为陇坂古道中线,后世又称这条道为丝绸之路中线,它较北线即秦家塬道安全、便利,是运兵西域的最佳路线。汉初,西北疆界不过黄河,为了打通西方商路,汉武帝进行了两次探险,其中一次是翻越陇坂,通过对沿途地理和北边敌情的了解,最后选定陇关道为西进首选路线,派张骞两次出使,完成凿空大业,为了确保这条路线的畅通,汉武帝在沿线设置天水郡即平襄、陇县(今张家川县城西坪洮塬一带)、清水、戎邑、略阳、勇士等县,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驿马三十里一置”,通信畅达,交通便利。秦家塬道和陇关道上至今仍有烽火台、驿站、寨堡遗存。

隋炀帝积极拓边,陇关道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拓建,达到了通过“御驾”的标准。“初唐四杰”中就有三人走过陇关道。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卢照邻《陇头水·陇坂高无极》:“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到了盛唐,陇关道进入极盛时期,成为发展中西贸易和促进民族往来的重要通道。在宗教活动中,最著名的则是唐代的玄藏西天取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与秦州人孝达和尚从长安出发,沿陇关道到“秦州”(天水),从此踏上了西行之路。文化方面,陇关道成了一座天然的“舞台”,西域的音乐、歌舞,由这里传入长安,中原的文化名人也从这里踏上征途,留下了著名诗篇。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关照,陇上行人夜吹笛。”王建《陇头流水》:“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人声。”杜甫《秦州杂诗》:“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岑参《经陇头分水》诗:“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旁。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

关陇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建筑工艺最高,廷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群。

咸宜关道(长宁驿一菜子河一咸宜关)

长宁驿是元、明、清咸宜关道上的重要驿站,凭险坚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冲和南线的咽喉。由此西南到清水,向东越陇板到咸宜关,而以陇坂路最为复杂。

长宁驿,位于张家川县城东44公里,坐落在谷口,控扼要道。北部山梁上分布着明代修建的东、中、西三堡,进谷即为驿程沟。沿林区前行7公里处,有一段保存较原始的古道,路两边为古树,路中为次生林,杂草茂盛。道宽3米,长约300米。出古道,回头望去,路边树冠将整段古道上空遮盖,形成一处天然的“绿色隧道”。行约2公里有一大滩,其南山建有南寨堡,正东的一条沟通往小分水岭,当地人称碑子梁,碑子壑岘,因有小老爷岭庙碑而得其名。其路边立通高1.5米、宽0.80米碑刻一座,碑首镌刻小篆体“重建关圣庙记”,碑身字迹剥落产重,模糊不清,现存马鹿乡大湾村清真寺内。下岭便到菜子河入陕西境,由这里进沟过岭可到咸宜关,记程25公里。

长宁驿自明代起,这里先后驻守百户,设军站、保安团、护路大队、特务团,既是军事传训和邮传之所,又是往来使节和商旅的盘桓之处。今马鹿乡政府驻地为昔日专供长宁驿军马钱粮的仓库之所在。长宁驿曾立清代乾隆十二年(1748年)。

“凤翔府太守任公德政碑”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陕西警备师第二旅第六团马团长子安德政碑。

新闻推荐

张家川:马关镇贫困户变股东 合作社里拿分红

本报张家川讯【通讯员窦小卓】近日下午,张家川县马关镇西台、八杜两村18户贫困户户主兴高采烈地来到镇政府,参加贫困户入...

张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张家川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