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三花”结出富民果

天水日报 2016-05-10 12:06 大字

□本报记者年葆东

一提起张家川清真餐饮,脑海里便浮现出“牛大碗”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之所以有底气把清真餐饮服务业列为“三大富民产业”之首,让牛羊规模养殖业、工业商贸流通业屈居其后,并喊出“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这样的“富民宣言”,其豪迈总是要有根基支持的。

但凡到张家川下过馆子点过炒面片的,应当都从店家端来的盛得冒尖的大碗里感受过张家川人所开饭馆待客的那份实诚。而从拉一碗面到烤一只全羊,再到摆满一桌制作很是讲究的“十三花”,细细品过,才能悟明白,其实“张家川要满世界开饭馆”的那分底气,其根本主要源于伊斯兰“以养为本,以洁为要,以德为先”的清真饮食文化,也源于张家川由油锅盔、手抓羊肉、酿皮、八宝醪糟、出汤面等美食组合起的丰富的饮食资源。

在“满世界开饭馆”的大旗之下,“伊香拉面师”是“大建制兵团”,身边诸多的“三个月成技师,三年成老板”的短、平、快事例启示之下,在全县范围内免费开展的“伊香拉面师”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大受农民欢迎,县上将烹饪技能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对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使1万多农民成了有证书的“张家川伊香拉面师”。

县劳务办主任马德说:“当年县上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100座城市,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店10000家,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致富的‘百千万\’工程时,我作为劳务办主任,心里没底。2012年之前,许多群众对清真餐饮还抱着观望的心态,后来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扶持政策的增多,还有创业成功人士返乡现身说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群众动心了,于是张家川清真餐饮业的就业人群井喷了。”

“井喷了”的背后,是政策对了头,群众有劲头的群情迸发及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

4月20日上午,在大阳乡刘沟村清真寺,来自周边的40多名农民正在学习拉面技术。刘沟村66岁的马生文说,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湖北省的孝感市和江岸区开牛肉面馆,有258户1358口人的刘沟村,在外地已开了188个牛肉面馆。而龙山镇四方村的马海荣家则在湖北孝感市开办了3个清真饭馆,并已盖起了全村第一座别墅。马海荣说:“牛肉面制作速度快,很符合当地人生活节奏,很受欢迎。在那边租间房子,一家两口人就能营业,开馆子年收入40万以上没问题。”

针对部分群众在域外创办餐馆周转资金短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张家川县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的意见》,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并在现有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商业贷款的基础上,抢抓2015年***专项贷款扶持机遇,累计向清真餐饮服务业投入发展资金5亿元,支持贫困群众创业致富。木河乡庄河村农民马继春贷款5万元,筹资20万元在北京市通州区开了1家群众餐饮馆,目前年收入35万元,并带动了本村10人就业。

为了使清真餐饮服务业成为富民产业的“航空母舰”,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引导广大从业者扩大经营,从面馆走向饭店,大力培育清真餐饮特色品牌,对个人、协会或乡村组织注册清真餐饮品牌的,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象征性标志设计,并全部承担注册费用,品牌所有权归注册人所有。目前,全县成功注册了“习连汇”“马艾萨”“丝路伊兰”“雅君”等18个清真餐饮品牌。同时,按照“四统一”的要求,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着力推动清真餐饮服务业连锁式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展“习连汇”“马艾萨”“丝路伊兰”等连锁清真餐饮店500多家,“天天快捷宾馆”“速8酒店”等连锁宾馆100多家。2012年,“张川伊香拉面师”被评为“天水市知名商标”,2015年,“张川伊香拉面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成为甘肃省唯一被评为“著名商标”的劳务品牌。

如今,清真餐饮已真正成为张家川人脱贫致富的一只舞动的龙头,形成了木河乡庄河村、龙山镇四方村等45个拉面专业村和马关乡马堡村等10个宾馆专业村以及烤饼、烤肉等一批专业村。通过外出做餐饮服务练了胆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的张家川人还走进了高校开起了连锁店,把餐饮服务业做到了北上广,做到了许多阿盟国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58万家、宾馆1400家,遍及除西藏之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创收10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

新闻推荐

月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学生正在课外活动该校在

7月1日,张家川回族自治...

张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