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 奔小康 强团结 重适应 张家川: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跟党走 奔小康 强团结 重适应
张家川: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本报记者 牛彦君
回汉一家亲的故事,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代代传承,并播之四方。
在唱响民族团结歌的同时,随着***精准脱贫的深入开展,张家川走出了一条富民和谐发展之路,实现了一个民族贫困县的巨变。
如今,在瑰丽的回乡风情园里,飞鸟掠过清澈的湖面;在广阔的田野,畜牧养殖场星罗棋布;在众多靓丽的都市里,都有从这里走出去的拉面师老板……
8月20日—2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张家川县督查调研***工作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张家川县提出了“跟党走、奔小康,强团结、重适应”的工作要求。
“省委书记王三运的指示精神是我们进一步搞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县委书记刘长江在调研结束后,迅速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靠实工作责任。
在新的起点上,张家川县从“跟党走、奔小康,强团结、重适应”12字总要求四个方面展开布局,全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跟党走:坚定民族工作根本方向共同体意识越走越宽广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闫家乡车古村村民马建康是当地的养牛大户。他抓住政策机遇,运用科学的养殖技术,牛存栏达到百头,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车古村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有30多家,养牛已成为车古村的致富产业。在个人致富的同时,他还琢磨起了地标品牌的大事,并成功注册红花牛养殖场。
正是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很多像马建康这样的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张家川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民族县,也是一个国扶贫困县。充分认识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县域内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共识,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联系民族自治县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省委书记王三运“跟党走”重要指示精神实质所得出的结论。(转6版)
(接1版)
“张家川县是一个民族宗教大县,也是一个和谐县。”张家川县伊斯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兼张家川回乡风情园清真寺教长李元珍阿訇告诉记者,县上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据介绍,张家川县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拓宽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保证回汉群众共同当家作主,努力实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又是目前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基层党组织783个,农民党员占57.61%,少数民族党员占64.10%,少数民族干部占62%。
按照新时期好干部“五条标准”,张家川大力培养和选拔对党忠诚、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配齐配强了各级宗教专职干部,切实做到宗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管好,进一步筑牢民族工作基础。
“跟党走,是坚定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刘长江说,要进一步巩固全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切实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该县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国家将张家川县列入六盘山区特殊困难地区予以重点扶持,省政府出台支持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16条意见,天水市委市政府支持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出台20条意见……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张家川县以民族和区域因素,又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奔小康:明确转型发展根本目标三大产业攻坚精准脱贫
木河乡庄河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这个纯回族聚居村,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仅为2198元,去年底达到6260元,增长近3倍。如今的庄河村,整体搬迁新建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连心桥”连通庄河两岸,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条条巷道干净整洁,种蔬菜、搞养殖、开饭馆,村民收入节节攀高。
和庄河村一样,很多贫困村群众都收获了扶贫带来的实惠。当地干部和村民说,这是该县力推双联行动与***精准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结果。
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了“369”***精准脱贫行动计划(即: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工业商贸流通业“三大富民产业”;深入实施耕地梯田化、饮水安全化、农田道路网络化、沟壑梁峁林带化、城乡清洁化和耕作机械化农村高标准“六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村级综合服务用房、村民集体活动用房建设,着力提升义务教育、技能教育、素养教育水平,统筹抓好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组织保障的“三房三育三保”九个保障)和“3581”帮扶模式(即:聚集省市县3级联村单位,汇集党政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宗教界人士、致富带头人、县外力量5支帮扶队伍,组织8000名帮扶人员,促进10.45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使全县落实***战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张家川将清真餐饮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富民产业。全县先后举办培训班54期,免费培训5318人。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和200多家大中城市发展清真餐馆13000家、宾馆860家。清真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年创收8亿元以上,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1%以上。
“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县上聘请专家教授,深入调研分析,全面盘活现有草场资源和土地资源,科学确定全县养牛(羊)的最大规模,确保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66.87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达2.48亿元。
县上加快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对皮毛市场和皮毛货栈的规范化管理。累计发展皮毛加工户410户,皮毛贩运户2261户,皮毛产业销售总额达2.4亿余元。
张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中奇说,今年以来,张家川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辐射近30个阿盟国家,涉及13亿穆斯林人口,蕴含着2万亿美元的清真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全国30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穆斯林群众居住的机遇,提出要“通过3—5年的努力,扶持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专业户2万户,规模养殖户2万户,皮毛贩运户5000户,其他不同层次专业致富产业1万户”的发展目标,强化扶贫引导,做大做强以清真餐饮服务业为主的“三大富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张家川大力推行电商扶贫新模式,建成了县电商中心、12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11个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
当前,按照王三运书记“精力再聚焦、重点再聚焦、措施再聚焦、效果再聚焦、作风再聚焦、导向再聚焦”的指示精神,张家川县认真总结扶贫互助协会的好经验、好做法,统筹配置资源,依托优惠政策,整合省市投入资金,在全县161个行政村普遍建立扶贫互助协会,即将在全县255个行政村扶贫互助协会实现全覆盖。
强团结:创新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关切各族群众切身利益
在张家川县胡川乡刘塬村,提起村支书王存福,没有人不伸大拇指的,尤其是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赡养村中一位汉族孤寡老人的事迹被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
村里74岁的汉族老人胡六成,父母早亡,自幼过着穷苦而孤独的生活,从未成过家。2002年初,王存福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看到胡老汉房子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而且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无人照管,为了帮助这个处于危难之中的孤寡老人,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当时63岁的胡六成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居住赡养。由于他的坚持,妻子慢慢地也认可了这个“家里人”。王存福每次去县城办事时,总会带锅盔回去,十天半个月还给他从县城里买牛头皮和烧鸡回来。胡六成心存感激,就跟随信仰了伊斯兰教,阿訇给他起了个经名就叫“主麻”(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王存福说,回汉一家亲,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雄鹰离不开翅膀一样。
这样的和谐土壤自然会开出团结之花。张家川县时刻注重民族团结教育,使回汉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维护好回汉群众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
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动向和新诉求,县上提出了以“三送三帮三扶促发展、三普三访三调保稳定、三联三引三助构和谐,五项工程聚民心、五事到户连民情、五卡公开赋民权、五官躬行顺民意、五项制度保民安”为主要内容的“三三五五”群众工作法,全力推进化解矛盾纠纷解民怨、社会管理创新构和谐行动。
“村干部和阿訇、村民代表的良性互动,让我们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赢得了主动,树立了威信。”张家川镇赵川村支书马全民在落实“三三五五”群众工作法过程中,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这个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各种社会矛盾时有发生,有时还较突出。村上组织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有村干部、宗教界人士、群众代表参与。当有纠纷发生时,村干部从政策角度讲,阿訇从教义方面讲,群众代表从情理方面讲,群众易于接受。当有项目实施前,村干部会与阿訇一起做风险评估,能有效规避一些不必要的事件发生。
海晨阿訇告诉记者,自己既讲宗教教义又讲法律法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记者在位于赵川村的清真寺看到,各种法律法规、农民致富的书籍均有陈列。
事实上,“三联三引三助”等工作制度,使村级组织、寺管组织、宗教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结成促发展、保稳定、构和谐的有机整体。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联出了团结稳定新局面,引出了崇尚文明新风尚,助出了科学发展新活力,形成了党员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三人合一心”共促发展、共保稳定的强大合力。
“三联三引三助”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结成“联、引、助”对子9531对,255个行政村、480处宗教活动场所共通报村务教务4890余次,党员干部为信教群众帮办实事6750余件,宗教人士向所在村提出合理意见建议8460余条,宗教人士帮助调处矛盾纠纷1600余起,切实把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了党的周围,为推进科学发展凝聚了合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张家川县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施政之要,尽心尽力办好关乎回汉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如今,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5%以上,梯田化率达96%,建制村通水泥路率达98%。
针对群众反映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公开、不公平、不透明等问题,在全县255个村全面开展了以“四议三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村务”活动。
去年以来,全县各村对新发展的138名农村党员,清理调整的2184户6274人农村低保对象,易地扶贫搬迁的13村718户农村住宅,1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事项进行了“晾晒”,有效解决了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理事会制度,确保村级事务决策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
重适应:提升宗教管理综合水平“三支队伍”形成团结合力
张家川县是一个民族宗教大县,全县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活动场所541处。
张家川的特殊县情决定了宗教人士队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长江认为,宗教人士队伍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与否,直接关系着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用得上的宗教人士队伍,对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张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宗教人士队伍建设,从自治县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支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宗教人士队伍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同样对待,加强培育管理和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始终保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是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张家川县深入开展“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党政干部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培训班,特邀省内学者开展统战民族宗教问题讲座,组织乡村干部、宗教人士外出考察学习,在全县乡镇、机关、单位、学校、社区、企业及宗教场所开展了“法律七进”示范点创建活动。
同时,县上一方面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一套县、乡、村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即以县民族宗教局为总负责,由乡镇分管领导、宗教专干为骨干,村级组织宗教工作联络员为基础的民族宗教工作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按照各宗教的活动特点,建立了以县伊协、县佛协为龙头,由宗教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伊协委员、佛协理事为骨干的分片联系制度,全县共确定宗教人士联系点42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宗教工作协调联络和信息反馈体系。
近年来,举办的年轻阿訇宗教学识进修班、青年阿訇卧尔兹演讲比赛、阿文书法展览比赛、《古兰》诵读比赛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宗教场所,特别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建成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投资400万元为县城8座清真寺安装暖气,投资1.8亿元建成张家川县回乡风情园,充分展示回族优秀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投资280万元在全县建成宗教场所书屋54个。
同时,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费,从2010年起,对全县500多名在职宗教人士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为270名满拉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极大地调动宗教人士的工作积极性。
张家川县通过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了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宗教人士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维护者、各种矛盾的积极化解者、发展经济的积极倡导者、扶危济困开展公益事业的有力助推者。
通过建立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科级干部联系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制度,让宗教人士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关爱,使全县各级党组织、村干部、党员、宗教人士、信教群众增进了友谊,赢得了民心,使“三支队伍”真正形成了“三人合一心”的良好氛围,同时凝聚起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闻推荐
张家川:“光板田”变成了“聚宝盆”本报记者牛彦君通讯员窦亚龙“我们这里以前地陡路窄,种地非常苦,现在地平了、路好了,我们靠种植脱贫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宽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乡黄花村党支部...
张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