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德荣的“养牛经” 沈维民 本报记者 漆艳

天水日报 2013-12-04 13:59 大字

“如今,买一头架子牛大约要5000元,育肥一年,可以卖到一万二以上……”12月1日上午,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朝阳村,记者赶巧碰上放牛归来的“牛倌”马德荣,他喜滋滋地讲起了“养牛经”。

“我现在养牛主要是育肥。”他指着一头体格粗壮的黄牛说:“这头牛今年6月底我花5800元买进来时还是一头小牛,才喂了不到五个月时间,体重就增加了400多斤,再喂七八个月,少说也要值一万四五。”话语间透出他养牛致富的自信。

今年50岁的闫家乡朝阳村村民马德荣,曾长期在县城周边打零工,也帮人运输砂石。“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五花八门的活路我都干过。后来听说县上支持养牛,并给农民贴息贷款,我就打起养牛的主意来。”2010年,马德荣瞄准闫家乡附近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多年积攒的积蓄加上东凑西借来的钱开始养牛,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牛倌”。如今,他的牛群已发展到23头,按每头均价8000元计算,价值将近20万元。

富起来的马德荣不忘发动当地群众搞养殖。“个人富起来了,还要把乡亲们带动起来养牛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马德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有养牛想法的村民,他都会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担保支持。朝阳村在外务工的王帮贵在马德荣的身上看到了养牛的“钱景”,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也当起了“牛倌”,成了该村的养殖示范户。

“现在,我们村提出‘农民奔小康,全靠养牛羊’的口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牛养得多、有规模了,卖牛再不用老远赶到县城集市上去,客商就主动来找你了。”马德荣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算,在他的带领下,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朝阳村已有9户人家搞起了专业养牛,多的有20余头,少的刚开始喂养也有三五头。

谈及今后的打算,马德荣对养牛信心满满。他笑着说:“希望村里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养牛的行列中来,把养牛搞成一个产业,使村里家家都养牛、户户都增收。”

新闻推荐

张家川顺利争取世行扶贫项目

本报讯日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顺利争取到第六期世行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414万元,覆盖马鹿、闫家2乡16村,将重点扶持发展规模牛羊养殖业,包括现代产业价值链发展、...

张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