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皮毛市场的前世今生
□记者申士嘉
张家川县龙山皮毛市场曾经是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早在明清时代就声名远播,商贾如云,市场活跃,贸易繁荣。近年来,这个曾经风光的专业市场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前不久,记者前往龙山皮毛市场,试图探寻它风光不再的缘由。
农历七月十八日:
市场冷清无人交易
按惯例,龙山市场是单日集,8月27日,农历七月十八日,是背集。雨后的市场在空旷中显得有些冷清,只有几堆码放着的皮张仍然散发着浓浓的皮革味。偶尔有人走动,谁也没想多看垃圾遍地的市场一眼。
悬挂在工商所楼顶的铜字招牌,因色泽剥落而显得有些破旧。
一排逢集日也许会忙碌的货栈,门开着,却很少有人进出。
临街新建的两层商铺,店门对着街面,经营日杂百货、文具和摩托车配件等,都与皮毛行当关系不大。对着市场内院的是正门,看上去很像独门独户的居民院落,门楣都是类似“幸福之家”的红色牌匾。
民间说法之一:
风光不再今不如昔
在四面合围的皮毛市场外的马路上,一位回族妇女在阳光下翻晒着羊毛。我问,这些羊毛是你自己的吗,她说主人在里屋睡觉。我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推开半掩的铁门,进入货栈,找到正在睡觉的店主。
这家店主叫马尔沙。我大概说了采访意图,他揉了揉还迷瞪的睡眼,感叹说:“谢谢你们,还有人关注我们这个市场。”问他货栈的字号,他说叫阳光货栈,但我一直没找到醒目的招牌。马尔沙是龙山镇北街人,今年42岁,从17岁开始做皮毛生意算起,已经有25年的从商经历,他认为自己几乎见证了皮毛市场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在他的记忆中,1985年前后的生意很好做,最高峰时大概是1992年,当时的龙山皮毛市场是西北最大也是全国非常有影响的皮毛市场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直到今天也没见好起来。他的阳光货栈是2004年成立的,2005年的生意相对是最好的,那一年他的出货量大概是20万张皮革,此后几年,年平均只有15万张,年收益也就是15万元的样子。
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皮毛市场会持续萎缩呢?马尔沙说,主要原因一是和经济形势有关,钱不好赚了,很多人转行做别的了,原来有1000多人靠着这个市场吃饭,他们主要负责整理和码放皮革、装车,现在外地客商不来了,很多人就失业了,只能去外地打工;原来最好的时候,每天要外运30多车,现在几天都走不了一车;二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国家政策好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我们都感受到了,但对皮毛市场的从商者来说,可以享受到的优惠好像没有,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是本地皮革商大都是小本经营,相对来说,经不起风险,前几年金融危机时候,很多人对市场判断失误,亏损非常严重,一些人至今都没办法回到这个行当来;四是几年前的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收费项目多,外地客商的经营成本太高,这几年客商都不来了。
(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通讯员马小平【本报讯】“我们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几十年来没有因为民族隔阂而发生不愉快的事,回汉相处得很和睦,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笔者近日在张家川县梁山乡樱桃沟村采访时,党支部...
张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