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蓼阳小学简史
□史国栋
蓼阳小学旧址,也就是蓼阳观,尚有三座老房子还完整地待在院子中间,而它们旁边几颗柏树已经老得脱皮了,仍直愣愣守着这几座老房子。偌大的院子,除了看门人,就是寂寞生长的花草树木。
蓼阳小学位于洛门镇观儿村,前身是该村的李氏私塾,由李南峰先生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创建。起初,因书房简陋,学生不多,仅收族中子弟。随着私塾名声日隆,一到新春开学,报名者接踵而来。为应对学满之虑,南峰先生说服合族,筹集资金,并亲赴甘南采办木料,村民也自愿投工建校,而此时南峰先生年事已高,便由次子李彩(字子文)督工建校。现在存留的老房子,就是这个时候修建的,现在晚清时期的房子县内已经很少见到,至于像这样的学校遗存,我在全县范围内也仅看到这一处,确实太珍贵了。
私塾建成后,由李彩任教,历时三十多年,是本县规模最大的私塾,常有学生六七十人。李彩,字子文,号云冈,贡生,同治癸酉岁入县庠,但乡试屡不中,遂绝意进取,教授生徒,在蓼阳作教三十年,因教学有方,被称为“李蓼阳”。他喜音律丝竹,奏手即能分划节度,尤工于书法,作文清雅,享誉县内。父亲李南峰去世后,由于他不事生产,全靠家人勉强经营,家道日衰,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但他仍专心教育,淡荣利,不喜见要人,惟于师生间若性命。晚年又颇悟医意,悬壶济世,辛亥年以疾终。
1910年,李骏业、李克昌、车贯朝、康达济等在李氏私塾的基础上筹办蓼阳两等小学堂(初等与高等)。邀请乡老,酌议将一部分庙产拨为学校基金,再申请政府拨款,同时向社会募捐,以玄天观为校址。1911年春,学堂成立,李骏业任堂长,李克昌、车贯朝、康达济、王梧亭、李恕、杨凌霄、李绍业、林贞一、李秉厚任教习。先后建成九间教学楼一座,宿舍11间及校门,东西花庭;拟定“崇公尚实、自立尽职”为校训;学制初等5年,高等3年,系参照当时各种学制结合本地情况厘定的;课程设讲读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修身、格致、体育、手工。建校之初,经费困难,李骏业及其弟皆义务任教,给外地教师酌送薪金,但多数人不受。
李骏业,字云千,武山县蓼阳观人。1894年入县庠,县、府、院试皆第一,岁科试均在一等前列,为廪膳生员。清光绪三十二年考入甘肃省文高等学堂,1910年毕业,校方欲留校作讲师或保送美国留学,但为振兴家乡教育,毅然返归故里,与李克昌、车贯朝、陈受畬、康达济、李克明、令曾兰、王凤吾等创立蓼阳两等小学堂。1911年学堂成立,任堂长。由于办学卓有成绩,1916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七等嘉禾章。1917年任劝学所长(教育局长),3年间,他走遍全县,将全县划分为13个学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开武山现代教育管理的先河,但因积劳成疾,于1918年3月18日逝世,年仅39岁。
1913年,学校改名蓼阳高等小学校,经几年努力,蓼阳小学已誉满陇上。学生来自武山、甘谷、西和、礼县、岷县、漳县,多达280多人。聘请郭杰山(定西人)、张子常(漳县人)、汪溥、臧宪任教。李骏业还保送优秀学生李恭、李俊彦、汪廷栋去南通、无锡师范深造。省视学杨汉公多次来校视察,馈赠书籍,吟诗赞扬,代教育部授予李骏业“七等嘉禾章”。
1918年,改称武山县立第二小学校。经李骏业等人数年的苦心经营,屋宇栉比,气象崭新,学风蔚然。如教室设施,建起了一幢高雅独特的9间大楼,一面并列有11间宿舍,院中央新立四柱悬脚的中门1座。整个房舍的门窗,形式考究,全部涂以红桐油,椽檩刷了黄桐油。当时全校学生,初等为甲、乙、丙、丁、戊5个班,高等为甲、乙、丙3个班,戊班学生还没有教室,只好在玉皇殿内上课。
高3班所用桌凳,全系仿照北京某学校的式样,为桌凳连在一起的单人课桌。桌子前边有遮栏,桌腔上面,分为两半,前半片前后钉有拨子,写字时,拨子拨起,前后平展;看书时,拨子拨倒,桌面倾斜,置书上面,远近宜人。这些桌凳,全用黄漆刷过,油光发亮。桌凳背面用红铅笔楷体书写某班某号字样,黑板是活页的,做有架子,板为上下两片,架顶有轱辘,写满一板,随手一送,立即上升,另一板自然下落,抄笔记时,师生能不间断地抄写。
为了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备上还精心设计和制造了单字板。单字板是用木板做成的,长约尺余,两面都按横六竖五划成方格,也是用桐油漆成黄色,以红、绿、青、蓝、紫五种颜色,分别以楷书写出单字;每个字的四角圈有“平、上、去、入”四声,也编了号数。仅这些单字板,就装满了一间小房子。在师资聘任上,学校择优聘请了甘谷的王凤楷、本县的车贯朝、康达济和林贞一等,都是当时教育界的佼佼者,另有李绍业、李秉彝等,都各有所长。但专业课教师,特感困难。如体育课,到处缺乏教师,不能开课。适值李克明任甘肃省教育厅长,听到兰州中学有个学生,体育超群,便建议学校预先聘请。这位老师名张汉,漳县人,家中贫困,父亲早逝,母亲节衣缩食供他上学。他毕业后,践约来校,学校对他给予优惠。他带一个弟弟上学,学校免收学费,并供给伙食。他教给学生团体操、游戏,花样繁多,不到一学期,学校气氛,异常活跃。每逢洛门镇逢集之日,群众顺便到校观望学生上团体操,学生外出旅行,队列整齐,乐队前导,沿途人潮观者如堵。
1920年,地震震裂教学楼,被迫拆除,校园风光减色不少。1925年,汪溥任校长,在社会动荡不已的情况下,仍坚持办学。
1931年,李朴任校长,开学复课,取消读经,按新学制设课程;聘请王凤楷、周文轩、李渤、李秉刚、李树、黎炎、张汝洽、李浩、郭德润、康念祖等任教,学校重现兴旺气象。抗日战争开始后,战区教师服务团刘润芝(山西大学毕业)、弓竹卿(太原师范毕业)来校任教,对学校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1940年,改称武山县蓼阳中心学校,1944年,改称武山县蓼阳乡中心国民学校,李朴任校长直至武山解放。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历时40年,蓼阳小学毕业生上千人,大多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为武山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因地震缘故,学校整体搬迁重建,2009年秋季搬入新校址。蓼阳小学旧址,是既富有历史价值,又建筑风格独到的人文景观,也是武山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真实写照,它包含着太多的历史意蕴。同时,蓼阳观一带,又是武山古人类的发祥地,如能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当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难得资源。
新闻推荐
今年37岁的陈小君,是武山县杨河镇夏庄村村民,全家5口人,由于没有致富门路,又没有资金来源,全家人生活一度很困难。2013年...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