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走进武山县“扶贫扶智”暑期公益培训班
□本报记者郭琦
2019年暑期,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局主办的“扶贫扶智”暑期公益培训班,在县美术馆和县文化馆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局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带动旅游融合,实现文化脱贫的一项举措。
据了解,免费培训班面向全县有志向学习文化艺术的成人和少儿开放,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开设课程包括书法、美术、传统刺绣、舞蹈、吉他、陶笛、电子琴、剪纸、麦秆画、播音主持,培训时间从7月中旬至8月底,为期一个半月。
“去年是武山县整县脱贫年,所以免费培训班从去年开始就办了,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在群众中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2天的报名,天天爆满。”武山县文化馆馆长汪静在向记者介绍免费培训班的情况时,似乎还没有从开课前紧张的报名中缓过神来。“今年多了刺绣、播音主持和陶笛等课程,使免费培训班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汪静说,免费培训班主要是对贫困户子女进行文化普及,从而促进全县艺术普及工作,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同时使县文化馆和县美术馆的公共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走进武山县文化馆,拾级而上,楼上不时传来悦耳的琴声,在楼梯转弯处有孩子和家长的身影。6楼的一间教室里,是剪纸和麦秆画的培训处。“上午是麦秆画,下午是剪纸,因为场地问题,刺绣则是下午在美术馆那边进行。”汪静向记者做了简单介绍后,又被立在教室一角新的麦秆画作品所吸引,记者顺着馆长汪静所在的方向望去,一幅幅带有国画工笔画风格的麦秆画被装裱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
“这些标有武山金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字样的作品,其实是县文化馆帮扶村卢坪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做的,我教他们用熨斗将花瓣烫出渐变的效果,这样就使得花卉有了立体感。”今年33岁的刘转红,是西北民族大学装饰性绘画专业出身的武山本地人,上学的时候她就见过武山传统的麦秆画,被这种民间艺术吸引。“传统麦秆画,颜色单一,画面也不够立体。我在自己摸索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干燥的麦秆比较厚,后来我用自己专业所学,试着将麦秆用刀片进行抛光处理,这样麦秆变得柔韧不少,更方便造型。”刘转红说平时的教学中,她会将预先设计好的画面进行解构处理,然后再让学员们根据编号,将麦秆剪贴在透明纸上。后来,金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发现了这些麦秆画后,与他们达成协议对麦秆画进行收购。“不管以什么形式,只要能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为群众带来经济效益,这就很好了。”刘转红对于自己研究的县级非遗项目——麦秆画的期待简单而纯粹。
三伏天里,麦蝉都懒得叫唤了,而武山县美术馆里,学员们都在认真仔细地学着书法、美术、刺绣。“我在北京进修了两年,发现有很多外地文化特色的产品,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武山县这样一个书画大县不能搞呢?”教授成人美术班的武山县美术馆馆长张永琦,在采访时,对记者道出了开办免费培训班的初衷。他说,免费培训班的老师都是武山人,有教师志愿者,也有在职和退休的文化工作者,甚至有不少教师,都是主动找他提出参与免费培训班教学。“刘云帆是甘肃省的美术工艺大师,我们聘请他来当刺绣课的老师,想到传承和保护一项当地的文化产业也是不易的,我们提出要出课时费,但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武山本地的文化遗存,通过他所习得技艺,更广泛地传播传承下去。”
张永琦说,由于今年刚开办刺绣班,很多群众想报名又怕太难学不会,好多人在开课时都跑来观摩,出于安全考虑,像刺绣、麦秆画这种对少儿来说有操作危险的课程,不少家长都和孩子一起报名参与。“培训结束后,我们会进行成果汇报展,提高群众对武山文化的认识度。等我们的文化培训形成一定规模,影响范围更广后,我们会把这些有武山特色的书画、刺绣、剪纸、麦秆画制作成文化产品,通过文投公司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进行售卖。”据张永琦介绍,将来他们还打算让这些文化产品进入景区和博物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免费文化培训班,不仅能将本地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传承,还能和旅游结合起来,为群众们带来经济效益,让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连日来,武山县妇联举办了四期“陇原巧手”技能培训,共150名贫困妇女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课程设置为理论+实际操作。学员...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