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家风沐渭川 读《张文藻与天锡中医世家》

天水晚报 2019-01-17 17:31 大字

清乾隆十四年(1749)时,渭河边上出现了三个风尘仆仆的身影。这是来自福建漳州南靖县的张潮福一家。

张潮福一家不久在宁远县城安身立家。至四世族张克仁时,耕读兼商贾,饱读中医典籍,精研歧黄之术,授儿子中医之道,启天锡承学中医、业医救人的先河。其长子张应瑞亦精通医草,悬壶济世,并亲授六子中医临床之术,在当地杏林中形成了“一枝六叶”并茂的气象。至六世张文藻,天锡族首次达到了鼎盛之峰。张文藻精通国学医草,医术精湛,擅长书画,尤重教育。由于医术高明,人称“大国手”,并培养了一批英才贤达,张雨僧、李镜清(家塾学生)等英气长存日月鉴;张洞、张瀛等为政从医誉流传;张溥受公资助,赴任灌县(今都江堰)知县,勤政为民,两袖清风;张津、张瀚、张潮才艺俱佳,普世济众;张静珊是天锡七世首个女性医生。文藻兄文瀚治愈宁远知县之病,知县赠“岐黄独步”大匾;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女儿治病,药到病除,宗棠亲笔书画相赠;清同治七年(1868),文瀚守卫宁远城有功,被授予五品军功。张鹏采医术精湛,书画俱佳。文能传道化民,武能守战立功,艺能济世救人,德能泽被后世,这是天锡家学的精魂所在、兴盛内因。基于这种深厚家学和优良家风的传承光大,天锡族出了很多的教师、医师和从政人员,而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佳绩。

从四世张克仁到十世张志锋,经过七代传承,族人从医者达55人(含媳5人),其中执中医者42人。2012年被省卫生厅评为甘肃省“中医世家”,张志锋为第七代传承人。在众多的天锡执医者中,张志锋、张全爱无疑是中医世家的佼佼者。张志锋,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武山县医院中医科主任。张全爱,针灸学专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天锡中医走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张克仁奠基,张应瑞授子弘扬,张文藻承先启后树大观,张瀛创办卫生院,张梅鼎力光大,族人后继连绵,天锡中医世家走向又一个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意识是天锡族成为一方望族的基石。天锡先祖凭着谦和、勤奋、进取、自强、机灵、睿智、果敢,使门庭逐步显耀,族群日益壮大,而且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族人修身涵养的价值标准。

天锡族具有创办实业的强烈精神意识,创办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商铺、药铺。宁远县的世德堂、贵德绩,西安古城中药铺,巩昌府世德堂,滩歌的饮和元,韦庄村的上铺子、中铺子、下铺子等都是享誉一方的老药铺。天锡就是张氏一族最响亮的商号,历经二百余年,成为族号冠名。

天锡家族深厚的国学底蕴中医涵养,形成了他们厚养家学的精神意识。张应瑞亲授六子中医临床之术,中医之家崭露头角;张文藻亲授六个子女歧黄之术,著有《本草明经》《棲园诗草》《更腋集》《前哲嘉言懿行成免思录》《三字经遗训》等。

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天锡族崛起的法宝。张克仁首开中医传家之先河;张文藻首创家塾,提出忠、勇、谦、诚、忍、恕、敬、谨、勤、俭、恒、静十二字修身标准(成为族门家训);张瀛创建了武山首家医院——武山县卫生院(私立,武山县医院的前身),是县内采用西医治病的第一人;张文湜是第一个在县内开展牛痘疫苗接种的人。在医学领域首创之外,天锡族引进了武山第一台织布机,织出了县内生产的第一条棉布毛巾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传统在天锡族中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涌现出一些仁人志士:参加辛亥革命的民主志士张雨僧与张平,守城(宁远)立功的张文瀚,抗匪阵亡的张应载,行医救人的张文藻、张谭石、张濯、张梅等,执政为民的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张溥和张津、张秀棠、张十存、张如一等,学者张如之、张强等。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天锡族具有普惠众生的精神意识,体现悬壶济世的本质要求。他首次修通杜家塄青土坡开始,经盐屲山到韦家庄的水渠,成功将何家沟的水引到韦庄村,建成村里第一个公园式的花园。这是中医之道的本源,也是一个家族门风的彰显。

掩卷而思,渭河长吟:涛涛渭水向东流,悠悠白云伴春秋,世事沧桑三百年,多少面孔笑谈中。

新闻推荐

清积雪保畅通

本报武山讯【通讯员刘志伟】12月27日,武山县境内出现新一轮降雪天气,降雪导致境内的G316线、S208线、Z165和Z165线等线路...

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