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系列报道之二十六:武山篇·杨河村 “烂泥村”变成“桃花源”

天水日报 2018-12-14 17:48 大字

□本报记者余碧波

美丽乡村入画来

12月初,当记者来到武山县杨河镇杨河村时,刚走到村口,一股现代化城镇气息扑面而来,空气清新,内修人文,外修环境,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户户农家小院清新美丽,文化墙、党建广场让人随时感受文化熏陶……展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杨河村“内外兼修”,打造城市“后花园”“新样板”。

“我们杨河村现在变得真美,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们都羡慕我们村哩,你看看我们的广场,再看看我们的房子,大部分城里人恐怕都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居住条件,门前屋后、道路河边,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看着很舒心。我家外地亲戚来上门,特别有面子。”正在广场上锻炼身体的66岁老人杨六十八高兴地对记者说。

记者走进一户农家院落,院里是二层小楼,外墙上全都贴了白瓷砖,在阳光下闪动着点点银光。楼上共有五间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房子装饰一新,进了厅房,但见屋中放置着冰箱、洗衣机、56寸的电视,还有一台电脑。地上铺着瓷砖,墙上贴着壁纸,顶上吊着水晶灯。院子用水泥铺成,分为前院和后院。

“半截身子埋进土里了,咋能想到住进这等小洋楼。”老人名叫杨龙德,今年64岁,以前住在杨河村的东山自然村,东山自然村位于东山顶上,下山得一个多小时。

2008年“5·12”大地震波及到东山自然村,多数房屋不敢住人,2014年,东山自然村实施异地搬迁项目,97户村民从山上搬到了现在的居住地。

“国家补贴了4万,自己掏了20万,住进了这135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孩子在外面打工,我在家看孙子,生活好得让人想都想不到。”杨龙德笑着说。

“人没厕所猪没圈”

杨河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678亩,人均2亩,全村280户1327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911人,已累计脱贫169户815人,剩余贫困户3户18人,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6800元。

“你根本想不到我们村以前的样子,那时候别的村子人都说我们村是‘人没厕所猪没圈……’,瞧不起我们村的人,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很多,盖个房子也得花好几年时间盖。”杨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春向记者回忆说,以前杨河村的景象是人因为没有厕所,随地大小便,猪没有圈,满村乱跑,村里真是脏、乱、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泥村。由于村子在山上路不好走,村民到四门镇赶集,就得走上好几个小时;娶媳妇时拖拉机只能拉到山底下,剩下的路上不去,只能骑着骡子上山;村民盖房子,材料运到山脚下上不去,也只能靠人担畜驮,一院房子盖好要几年时间;孩子上学时,大人每天就得接送,怕山路陡峭发生危险。

“那时最怕的就是谁家有病人,因为离乡上的卫生院远,碰到谁家有病人了,我们就把门板卸下来,把病人从山上往下抬,遇到下雨或下雪天,病人往往就被耽误了。改革开放前,那时真过得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杨龙德回忆说。

好政策带来好日子

改革开放后,杨河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近年来,杨河村新修东山自然村道路1条3.8公里,硬化巷道4300多平方米。实现了安全饮水,杨河街道及新村已实现自来水100%全覆盖。2018年已完成C级危房改造3户,C级危房改造完成率为100%,全村安全住房比例为100%。村内实现宽带互联网,4G网络全覆盖。

每年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前,杨河村党支部都会及时召开会议,并由村党支部委员担任劳务信息宣传员,对劳动力培训需求进行详细摸底,上报镇扶贫站安排培训。年内培训劳动力356人次,输出富余劳动力310人次,全年村劳务收入达450万元。村上还大力发展种植业,通过政府引导及发放柴胡籽等形式,种植柴胡、黑药、牛蒡等中药材244亩,收入73万元,蚕豆150亩,收入12万元。已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2个,休闲山庄1处。建立扶贫互助协会,已累计借款86户98万,用于扶持群众发展产业。初步建成服装加工扶贫车间1处,第一批培训妇女劳动力60余人,预计吸收贫困家庭未就业妇女100人。龙头企业金陇公司带动贫困户20户97人,建丰中药材合作社带动贫困户5户28人,光伏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12户68人,六大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3户16人,扶持养蜂贫困户7户39人。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想都没想到。”李永春不时地感叹说。

走进杨河村,如同走进了桃花源。

图为未改造之前的景象

新闻推荐

书写多彩的人生画卷 记武山县蓼阳初级中学汪浩

□本报记者陈少娟汪浩就读于武山县蓼阳初级中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总能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