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技精湛 享誉西北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砥砺奋进65年纪实

天水日报 2018-12-05 10:55 大字

揆昔察今,方能鉴往知来;尊重继承,才能发扬光大。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创建于1953年,在65年的风雨兼程中,该院虽数更其名,三易其址,却始终前鉴先贤,薪火相传,汲取前辈医者仁心、厚德流芳的精神财富为动力砥砺前行。随着改革开放潮起,该院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秉持时代精神,乘着改革东风,勇于探索,步入领域渐宽、健康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时代后,该院更是以继往开来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并大力弘扬“仁爱、奉献、超越、争先”的院训,形成了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浓郁氛围,医院发展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就医环境幽静雅致,茂林修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功能齐全;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诊疗技术、服务质量、业务范围不断提升和拓宽,现已成为全省最大、医疗技术精湛、享誉西北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是全省精神卫生培训基地,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天水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水市睡眠医学中心、天水市精神病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全省精神病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甘肃省精神卫生防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优雅舒适的医院环境

■上篇:起源变迁转折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国各级政府纷纷组建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后勤服务机构,开展全民抗美援朝运动。按照甘肃省抗美援朝分会的指示,1953年2月28日,原省卫生厅在天水市东关合作巷成立甘肃省第二疗养院,收治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精神病及慢性病伤病员。同年11月,医院更名为省第二康复医院,设病床300张,有职工222名,是当时甘肃省东部规模最大的医院,这就是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起源。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开始精简军队后勤服务机构,原省卫生厅把兰州的省第一康复医院、天水的省第二康复医院合并为甘肃省康复医院。1956年4月,甘肃省康复医院迁往武山县,改称甘肃省武山矿泉疗养院,留精神病科在天水市,称为甘肃省康复医院精神病科,隶属于武山矿泉疗养院,内设病床100张,有职工63名。

也就是从一个精神病科起步,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始成长、发展。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军队不再移交精神病患者给天水精神病科,但甘肃省因严重饥荒导致精神病患者增多。在此背景下,1958年11月,原省卫生厅决定把天水精神病科扩建为医院,称为“天水精神病院”,不再隶属于武山矿泉疗养院。1959年3月17日,天水精神病院挂牌,从此该院实现了由“科”到“院”的转型。

同年4月20日,原省卫生厅为明确该院承担全省任务,将医院名称改为“甘肃省天水精神病院”,编制病床150张,有职工43名,系原省卫生厅直属单位。1969年8月,医院由天水市合作巷迁到王家磨现址,同年12月,原省卫生厅将医院下放天水地区领导,编制病床增加到200张。

1969年是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转折年,根据毛主席“6·26”指示精神,11月19日原卫生部将原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现为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4名医务人员下放天水精神病院工作。北京医师李丛培、赵传绎等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整套医疗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医疗业务逐渐步入正轨,形成了规范、严谨的精神病医疗管理体系。医院成为全国七所知名精神卫生机构之一,参与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奠基之作——《精神病学(第一版)》的编写。

■中篇:改革创新崛起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天水撤地改市,该医院于这年1月23日更名为天水市精神病医院。11月,医院成立医学心理研究室和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室,在西北地区精神卫生机构中率先将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精神科临床,与原湖南医学院附属三院(今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中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验》科研课题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时代变换,潮起潮落,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丛培、赵传绎等原北医三院专家陆续调走,该院医疗技术力量严重削弱,精神科业务逐渐低迷,但该院孙竞翔等又开展临床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甘肃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该院护理服务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护士”韩顺英等先进人物。

1994年6月6日原省卫生厅批准该院加挂“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编制病床增至286张,而此时的该院已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以深化内部改革为动力,以学科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医院形象建设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医疗质量,重视人才培养、拓展服务领域,塑造医院形象、提高社会效益,推动医院在业务技术、服务质量、医疗设备、基础设施、院容院貌、职工素质、医院形象等方面随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增。

兴于盛世改革大潮的该院进入了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辉煌时期。近年来在医院的大力推动下,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和科技攻关,曾参与编写第一版《精神病学》,医务人员共完成医学论文、科研课题累计378篇(项),其中1项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0余项获市级科技进步2、3等奖,其中《天水市18岁及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科研成果发表于世界著名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TheLancet),达国内领先水平。

该院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日本、以色列等国和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纷纷与该院建立密切的学术交流及业务合作关系,医院也成为天水市唯一一家与发达国家医疗机构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的单位。自2010年以来,医院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国内外同行纷纷来院参观学习。该院也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多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授课,积极参加兄弟医院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围绕创建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中心的目标,狠抓学科建设,切实加强精神科、心理科、司法鉴定、医学戒毒等业务,积极发展心身医学、抑郁症、癫痫、睡眠障碍、中医康复等专科,挂牌成立天水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天水市睡眠医学中心,进一步拓宽了医疗服务范围,学科建设更上了一个台阶。

■下篇:新时代新气象

改革、创新、发展是该院对新时代最好的献礼,按照“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突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办院方针,近年来该院持续深化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医疗服务项目,引进高新设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医院面貌和综合实力又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一所拥有精神科、心理科、司法精神病鉴定、心身医学、睡眠医学、中医针灸、医学戒毒等多个学科,集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精神卫生机构,截至目前,该院已形成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高级职称者49名,中级职称者近百名,他们中既有获得“中华巾帼模范医师”的名医,也有获得国家、省、市先进荣誉的精神科专业人才。该院编制病床增至700张,业务用房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精神科是甘肃省重点医学专科,并挂甘肃省天泰司法精神病鉴定所、甘肃省精神卫生培训基地及天水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水市睡眠医学中心、天水市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天水市精神病社区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牌子,服务范围除甘肃外还覆盖宁夏、青海、陕西等周边地区。

医院要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就要防止抓业务工作“一手硬”、抓党务工作“一手软”,为此该院坚持把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相结合,把医院建设的难点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关键点,把医院发展的焦点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以党建建设推动医院发展的同时,该院还坚持把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党建+推动”下的医院文化景观,并强化了文化阵地建设,建成阅览室、职工活动中心、乒乓球室、羽毛球场地等娱乐场所,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医患联欢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舒适的就医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丰富的康复设施、先进的管理方式、独特的医院文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这一切让该院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作为,在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后,未来该院紧紧围绕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争创“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的目标,以患者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根本,努力实现“六个一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为给全省乃至西北人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便捷、放心的医疗服务做出新的贡献。

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精神医学及心理卫生学术论坛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先进的16排螺旋CT

新闻推荐

挫折中奋进风雨中前行记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王凯

□本报记者陈少娟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3)班学生王凯,是一个坚强、活泼、积极、开朗的少年。他出生于一个极其贫...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