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每从大境谋新我 ——记已故著名书法家康务学先生

天水日报 2017-09-08 09:48 大字

在康务学去世十多年后,笔者得到《康务学书法艺术档案》一书。阅遍书中章节,了解其一生所付出的努力,不由为他在书法领域内的造诣及作为有所感慨。

高人就是引路人

康务学一生中与70多位国家领导人、著名书法家有着甚密的往来与接触,其通过投书求教、拜访交流,得到他们的指点与教诲。

“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抬着大南瓜,在瓜棚下哼哧哼哧地颠着笑着。”这幅快乐的画面出自于散文家、漫画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赠予康务学的《种瓜得瓜》图,它表达了对康务学“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回赠,也表达了勉励其追求书法真谛,辛勤耕耘,必能有所获的鼓励。康务学与丰子恺的交往始于1963年末,当时,康务学给丰子恺寄赠书法作品并写信求教,收到来信后,丰子恺即以手写的《俞宝国风入松词》相赠,并复函勉励康务学坚持练习书法。其后,丰子恺又寄了这幅《种瓜得瓜》漫画。

启功之名享誉世界,能见到他是康务学的梦想。1982年8月,康务学专程到北京拜访了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向他请教书艺,受益匪浅。

……

几十年来,康务学先后在西宁、南京、成都举办个人画展,三次应邀在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参加各类书画交流、研讨会。他利用一切可能接触到的机会,向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求教,这使其开阔了视野,艺术技能也得以提高。

提倡书法教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在武山县四门乡中心卫生院当院长时,康务学就已关注到书法的后继存续问题,便在武山县境内中小学生中做了大量调查。根据当时中小学生普遍不会握毛笔及学校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怀着对这门艺术后继乏人的担忧,康务学写信向郭沫若反映了这一情况,并提出在中小学中开展书法教育的建议。他说:“若要书法艺术后继有人,必须从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

不久,郭沫若即回信,并将自作的诗写成书法条幅寄来。诗中写道:“喜见木棉花放蕊,稻田初稻已分秧。沿途乳犊雄于虎,玉宇无垠涨海苍。”康务学给郭沫若写回信,寄去了他刻制的印章。郭沫若收到后又亲函鼓励,让其勤学苦练,锲而不舍,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书法艺术而努力。之后,郭沫若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就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发表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此题词一经刊发,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被誉为“陇上书痴”

康务学出生于武山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纯朴的乡间民风,养育了他好学的秉性。从五岁开始,他便跟随父亲学习医术,练习书法,16岁就写得“鸿恩济道”大匾,享誉乡间。解放后,康务学遍摹历代名帖,包括甲骨文、秦篆、汉隶、晋朝二王及其之后的楷行草书。博采众长的他,一生中法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恣肆,其书法作品具有沉稳有力、遒劲雄健、爽朗豪放的西北人气度。在对书法艺术理论多年研习中,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

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说他“基本功夫甚好,锲而不舍,必可名家。”;《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他是“陇上书痴”;《中国书法》杂志誉他为“西部文化功臣”……

以家国利益为重

康务学一生,在经历的两个世纪变迁中,广泛地接触了书画界和政界的一大批专家、学者、领导人,在与他们书信往来、作品交流中收藏了不少书画篆刻作品,亦保存了不少明清、民国时期诸如王杰、康有为、于右任、张大千、唐琏等的书画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市价不菲,但每每有人提出以高价收购这些作品时,康务学总是婉言谢绝。

为了让这些墨宝能流传于世,1986年,康务学将这些名家作品无偿捐献给了甘肃省博物馆。1992年6月,他又将多年来拜访名师求教、书信往来过程中收到的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潘天寿、启功、丰子恺、华君武、赵望云、关山月、舒同、沙孟海、费新我等66位名家的73幅书画作品,无偿赠送给了武山县人民政府,该县博物馆由此还专门设立了《著名书法家康务学捐献名人书画陈列馆》。

往事如烟,康务学的作品早存于博物馆,作了文物,他的品格则常留于民间,作了口碑,其精神与风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新闻推荐

武山四门司法所积极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刘东】近日,武山县司法局四门司法所联合四门镇安监站、交警中队在四门镇银龙客运公司开展了“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中,四门司法所所长关飞首先就《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