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红色印记 ——探访武山县苏维埃政府
本报记者姬旺芳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武山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经的重要县之一,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次从武山县经过,活动时间长达50多天,在长征胜利篇章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军在武山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无数镌刻着共产党人光辉足迹的红色遗迹,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就是其中的一处。9月20日下午,记者在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韦晨灿等几位干部的带领下,由武山县城出发,几经峰回路转,车行约一个小时,来到了坐落在渭水河畔的文明村——鸳鸯镇颉家门村。这是个很普通的村子,村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就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80年前的一天,红军途经这里,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车行到村子中间,我们沿着一条水泥巷道步行了一百米左右,看到一个不起眼的铁门,韦晨灿告诉记者,我们的采访地到了,穿过两道铁门,来到一所方方正正的院落里,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年代已久的土坯房,外墙上挂着“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铜牌一面,韦晨灿指着醒目的牌子,很自豪地说:“看呀,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天水境内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也是红军在天水境内建立的唯一一个苏维埃政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边聆听韦老师的讲解,边走着,不觉已来到房里,地上摆放着几件旧式家具,略显当年的富足,墙上挂着一相框,全是近几年慕名参观者的照片。当然,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挂画。房主人坐在炕沿上,正在往火炉里放硬柴,看到我们的到来,很热情。“我们是来看看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你家为什么要挂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这其中的历史,老人家知道多少呢?”话音一落,70多岁的房主人颉海娃打开话匣子、开门见山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没有当年的红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该好好感谢共产党。对于红军的事,我原来也是经常听老人讲,当时红军到来的时候,我们村里的人以为是坏人,大都跑到堡子躲起来了,可到后来的几天,有打探情况的村民发现,红军是好人,他们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给村民挑水、干农活,大家听到好消息,慢慢都回到自己的家中,与红军一起干农活,与土匪、恶霸一起斗争,解下了情意和感情。”
看实物、听史实,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随同的韦晨灿接过话茬,给我们讲起当年红军经过这里的历史,记者也被带入那段艰苦卓绝、腥风血雨的苦难岁月——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九十三师从漳县新寺进入武山境内,在鸳鸯镇颉家门村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之后又在鸳鸯镇成立了鸳鸯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在山丹镇成立了中共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并在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期间,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布告”,宣传反蒋救国的革命理念,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筹粮、剿匪、反霸斗争。红四方面军在武山建立临时根据地期间,武山社会活动秩序井然,商人照常营业,百姓安居乐业,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武山活动40多天,书写了一部动人心魄的史话。近两小时的采访,让记者了解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那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也让记者真切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光辉革命历程,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80年前,当一支充满远大理想的军队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的时候,将一粒粒红色的种子播入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80年后的今天,这里正在描绘发展的宏伟蓝图。
新闻推荐
□记者关招宏初冬时节,走进武山县马力镇民武村,宽阔的道路全部硬化,路旁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青砖白墙的新房整齐排列,村庄美、村风好、村民乐,邻里和谐,民风淳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自...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