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通了——全省交通扶贫攻坚率先行动平凉、天水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张宾 邓倩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公路建设放在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六大突破”的首位加以推进,提出集中5年时间,每年建设1万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确保2017年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小康路建设大提速,交通扶贫攻坚战正在全省全面展开。告别行路难班车通到家门口“过去总想着哪一天路能通到村子里,今天梦想成现实,路不仅通到了村子里,还通到了家门口!”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政兴村村民朱清平高兴地说。
此刻,他正坐在通村班车上,刚干完农活的他虽然显得有些疲惫,但聊到脚下的路,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在地里干完活,坐这个班车,花一块钱几分钟就到家了,能吃个热饭,下午干活有精神。”“现在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了,就算下雨,走亲串门脚上都不沾泥,进个城,坐这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同车的村民姬惠梅主动跟记者说道,话语刚落,车厢里笑声一片,老乡们纷纷表示赞同。
位于甘肃东部的平凉市,既是六盘山特困片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近年来,平凉市抢抓国家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等重大政策机遇,大打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至2015年底,全市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95%,2016年将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在武山县龙台乡杨庄村,周玉玲和母亲正在班车停靠站等待通往县城的班车。聊起来才知道,她要去县城的中学,准备中考。“去学校很方便,最多一个小时,都是水泥路,坐车上也不颠。”她这样评价自己村里的路。
这条路是起点位于武山县城关镇家坡村、终点位于沿安乡高九村的城沿公路,全长34公里,全程贯通龙台乡、四门镇、杨河乡等,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车行山间,沿着盘山公路穿乡走村,记者并没有感到明显的颠簸,因为所到之处,车轮下的公路都是水泥路面。一路指示标牌、安全桩、减速带等安全防护设施应有尽有,连村民李秋军都说,“这路修得标准!”迎来致富路农家乐客流如织因路而兴,甘肃省农村居民的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平凉市崆峒区“四季山庄”农家乐院子里,运货工人正赶着卸货,司机吕师傅指着门前的路,告诉记者,“这条硬化路通到我们山庄门口,从市区买回来的新鲜食材二十分钟左右就能拉回来。”
“以前愁客源不足,现在愁桌子不够!”四季山庄管理人员张方军说,刚来的时候门前这条泥泞的山路还在让他打着退堂鼓,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水泥路直通农家乐门口,这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意火了,张方军“野心”更大了,正着手进行二期扩建,增加采摘园、垂钓园、特色店等项目。“感觉这条水泥路就是我们山庄的致富路,游客从崆峒山下来,顺道在我们这里吃个农家菜。挺好!”张经理乐呵呵地说。
眼下的武山县龙台乡,已是绿树繁花、山青水秀。这里位于西河上游,植被良好,山溪汇集,年平均水温在5℃-19℃ 之间,发展虹鳟、金鳟、七彩鲑等冷水鱼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龙台乡先后投资150多万元硬化村道,新修护村堤防,为金水湾冷水鱼养殖场至董庄新村道路两侧铺设“U”型槽道路,建起了300平方米停车场,切实为武山南部山区群众铺就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金水湾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杨茂荣说:“得益于道路条件的改善,近几年通过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冷水鱼养殖户已经由10年前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50余户。投资多分红多,最多的一年能拿30万元。”冷水鱼对外有了销路,对内发展农家乐,不少养殖户建起了新房,买上了小轿车,远居深山一隅的龙台人如今陆续过上了好日子。
全省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甘肃省已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447个、农家乐9115户,带动9.45万农民就业,乡村旅游消费年收入达46.5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吴梦寒在今年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武山县北顺村先后新建了100多座日光温室。为了掌握实用技术,一有闲暇,村民们就会聚集到...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