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土地里“刨金子” ——武山县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成功之路本报记者 成雄

天水日报 2013-04-23 08:36 大字

4月19日,连续干旱的武山县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迎来久违的降雨。尽管降雨只有7毫米多,但对于旱情还是有一定的缓解。降雨消停之后,四门镇罗湾村村民何换定立即来到玉米地里放苗。在他的周围,一块块、一条条白色地膜让层层叠叠的梯田披上了银色的盛装,显得耀眼夺目。

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是天水市典型的浅山半干旱区,包括四门、洛门、城关3镇1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104户、18771人,现有耕地面积22972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这里干旱多灾、生态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模式粗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一年忙到头的收成就是填饱肚子也成问题,更别说有好的经济效益。

“以前种植小麦,亩产也就是300公斤左右,毛收入才500多元,如果一家4口人种植8亩小麦,毛收入才4000多元。所以,这里的群众只能保吃饭。”四门镇人大主席魏治宇说。

尽管这里的群众想尽办法,但贫困一直对大家“紧追不舍”。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如何围绕土地做足文章,让土地增产、让老百姓增收,成为武山县委县政府思考的难题。

县上多次调研后认为,要从土地里“刨出金子”,只有不断调整种植结构这一条路可走。调研结果显示,尽管这里干旱少雨,但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47%,复种短茬秋菜条件优越。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县农业局技术人员通过试验示范,积极引导区域群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间套复种、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大力推行以山地小麦、油菜茬复种全膜菜瓜、架豆为主的增收模式。目前,已形成“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麦—菜瓜”、“小麦—菜瓜—油菜”等两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

“从2008年开始,全膜玉米在这里大面积推广。”四门镇人大主席魏治宇说:“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覆膜后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分流失,保住墒情,提高地面温度,促进玉米快速生长。最大的特点是节省劳力,每年秋季或春耕时节进行覆膜,在膜下进行一次性施肥和施除草农药,清明节过后点播种子,抽穗期施一次肥后就可以了。”

“以前这里基本只有两种作物,小麦和油菜,小麦种植比例占到60%,油菜种植比例占到40%。现在小麦的种植只占到20%,冬油菜、架豆王、菜瓜、其它蔬菜等占有很大比例。”武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书寿说:“现在的小麦只是保口粮,经济作物保证农民增收。”

经济作物的种植承担起保证农民增收的重任。县农技站技术人员近年来积极开展全膜萝卜、番茄、辣椒、黄瓜、莴笋等经济作物试验示范种植,先后引进玉米、油菜、架豆、菜瓜等优良品种23个,并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进行换代。通过多年的积极推广,已初步形成了新技术、新品种集成推广的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以前种植小麦,一亩地毛收入才500多元,现在按照全膜玉米—冬油菜—架豆王的种植模式计算,一亩地亩产玉米1400—1500斤,收入1500多元,油菜250-300斤,收入六七百元,复种架豆王,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这样一亩地毛收入最高可达5000多元,比以前几乎翻了10倍。”四门镇人大主席魏治宇说。

多年来,该区域还依托全膜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支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把自主创新和新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试验作示范,依托示范促推广,进一步扩大了示范种植规模。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大力推广农机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广专用配方肥,达到了节本增效;依托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大力推广技术集成配套,提高了粮食产量。

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了农机具的迅速普及。“从四门镇的情况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旋耕机,四分之三的家庭有一台农用三轮车,风车、小麦脱粒机、玉米脱粒机也很普及,农机具的推广促进了示范点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四门镇人大主席魏治宇说。

在实施各个项目期间,根据项目要求和生产实际,县农业局加大田间试验力度,积极开展了玉米的茎腐病和顶腐病、豆角螟、田间杂草的防治及玉米、小麦最佳施肥量的确定等试验,并把结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同时,狠抓农民技术培训,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通过各项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现在农民学技术的积极性很高,去年县农业局在四门镇罗湾村举办轮训班,结果群众坐满了2个教室。”武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书寿感叹地说。

套种作物究竟能带来多大效益,县农业局做过精心测算,武山县农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8006.6元;“全膜玉米—冬小麦—菜瓜”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3334.6元;“小麦—菜瓜—油菜”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3026元。该区种植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调整为粮、经、菜平衡发展的格局。

42岁的四门镇罗湾村村主任谢海荣,担任村主任已有十几年,光靠种地,收入就由以前的三四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四万元,翻了近10倍。“罗湾村有800多人,人均耕地2亩,这里由于采取高效种植模式,一年几乎没有农闲时间,这里也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谢海荣说。

“采取全膜双垄沟播、间套复种、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高效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调节光、热、水、肥、气资源,错时、错劳力,促进作物合理布局,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轮作倒茬,缓解连作弊端,保持土壤肥力动态平衡,节约土地、时间,增加产出品种、数量、熟制,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武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书寿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该区域已成为集万亩全膜玉米、万亩正茬及复种蔬菜和万亩全膜二次利用栽培的高产、高效、优质多元化旱作农业综合性示范区。

“示范区作物由一年一熟变成两年三熟,相当于给这里增加了一万多亩的土地。”武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书寿说。

新闻推荐

近日武山县举办了以传承五四精神共筑你我中国梦为主题

...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