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力向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迈进——天水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天水日报 2012-10-27 14:49 大字

□记者胡丽霞

2011年10月,市委书记马世忠在天水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后天水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省、市区域发展战略为主线,突出“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基础条件,着力壮大产业规模,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力争把天水建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按照这一思路,一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天水市实际相结合,扎实有序推进工作,全力以赴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乘势而上,社会建设突飞猛进……在全市总体发展思路的正确引领下,360多万勤劳智慧的天水人民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奋力推动转型跨越,向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金秋十月,在这个喜获丰收的季节,天水再一次整装待发,准备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一份厚礼。

高起点大手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走入当今天水市的农村,你会为扑面而来的富裕祥和的气息感到欣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线、电成网、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这些巨大变化,会让你由衷地感叹:‘乡村旧貌换新颜!’”这是两年前《甘肃农民报》的记者深入天水市农村,就天水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采写的一篇报道。而今的天水,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打造“城乡一体化百里示范长廊”为核心,以“省列一县、市列一线七片”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

特别是2011年以来,全市城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城市空间布局,东西方向以羲皇大道为主线再延伸,南北方向以城郊两山为主体再拓展,扩大城市空间,做大中心城区,通过开发三阳川新区,打通天定高速公路——三阳川隧道——渭河河谷麦甘二级公路环线,将甘谷、秦安两县纳入中心城区组团,从而形成“五区三县”的发展格局。同时,投资12.58亿元,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麦积新城、成纪大道、商务中心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1%,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城镇化目标任务;全年新增、改造绿地面积34.33万平方米,完成了33家单位和小区的绿化以及10家单位1120米的绿景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检查组的全面检查验收。

今年的“双节”黄金周,外地游客这样评价天水:来到这里感觉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大自然的美。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因为天水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同样是因为天水日益华美的城市环境和大山深处一座座悄然兴起的美丽村庄。

行走在天水的街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发展速度的一个有力见证。这座有着800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今天依然绽放着与时俱进的青春魅力。去年,投资12.58亿元实施的36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还散发着新鲜的气息,今年总投资20.29亿元的十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总投资112亿元的十大城市建设项目已经实施了一大半,而总投资436.39亿元的20个城市建设前期项目已经指日可待,完成了前期各项工作。尤其随着天水机场民航的开通,宝兰铁路二线、天宝高速、天定高速等交通道路的建成,天水正在日益彰显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

调结构转方式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花牛苹果、武山蔬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这些,不仅仅是天水的代名词,也是天水人长期以来的骄傲。

近年来,凭借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天水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战略布局,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总体思路,以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域一业”专业乡镇、专业村为重点,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形成了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优势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农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据统计,今年,全市粮食总产预计达116.34万吨,实现了“九连增”;落实蔬菜播种面积110.33万亩,新增无公害蔬菜2.01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66.21万亩,新建蔬菜“一村一品”专业9个,总数达到800个;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18.81万亩,新建马铃薯原种网棚1500亩,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97.51万亩;中药材种植品种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20多种,面积19.32万亩,比上年18.87万亩扩大4500亩。

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已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禾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等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293个,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8家,社员4.24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4万户。

为了强化科技支撑,天水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全市农业科技机构达360多个,农业技术人员1.38万人。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新鉴定验收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2项,4项达国内领先水平的,5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省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达7.9亿元。引进试验农作物新品种421个次,展示73个,示范面积20.35万亩,完成良种繁育面积25.73亩。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209个(项、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50个96.07万亩。

与此同时,天水市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关联产业聚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装备制造循环基地建设。目前,星火机床产业园数控重型车床已建成投产,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已完成投资6.89亿元,1、7、10、12号厂房已完工,集尘电路封装测试工艺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实施阶段;天水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已完成投资6300万元,土地垫方回填、总平面规划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快趋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8.83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8.75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33.05亿元,增长14.8%。

(小标题)抓机遇用政策项目建设乘势而上

麦积区渭河流域城区段防洪及环境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计划,天水华天电子科技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阿胶生产项目已完成老厂区的改造,目前正在进行新厂区的建设……

这些新建项目的实施,为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天水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项目投资无疑是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强大动力。

基于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积极研究政策,市委书记马世忠说:“新形势下,天水发展面临一系列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只有熟悉政策、研究政策、落实政策,才能做好政策与项目的无缝对接,把政策机遇转化成一条条可以操作的具体措施,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布局天水、落户天水,造福天水人民。”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央企的衔接合作,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市长王锐亲自带队赴京,先后多次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烟草局、中材集团的领导进行沟通协调,促使14项重点工业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项目总投资240亿元。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支持,天水市还出台了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工作责任制,细化分解了项目目标任务,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把具体的项目分解到部门、具体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定期考核通报。今年全市共确定领导包抓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50个,总投资752.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18亿元,截至9月底,50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43个,完成投资55.1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23.18亿元的44.8%。

同时,为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天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天水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在全市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全民招商引资、谋划项目的工作新格局,以大招商吸引大投资、大项目,以大项目、大投资推动天水大发展。

(小标题)大投入活机制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在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上,我们来不得半点含糊。”在涉及民生项目时,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始终如一。

“十一五”以来,全市投资153亿元,共实施公路交通建设项目2100多个,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14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2951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天水—平凉铁路即将建成,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实现通航,全市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去年天水市投资8500多万元用于教育装备,无偿划拨学校建设用地2486亩,迁建学校48所,改造校舍51.8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22.5万平方米。如今,不论走进天水市的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最安全、最放心、最漂亮的是校舍,全市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天水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及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市113所乡镇卫生院和新建的55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300所村卫生室全部建成。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4551件(台)、123辆救护车。建立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为村卫生室配置计算机、打印机各2580台。228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和2367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为乡镇卫生院招聘1186名医学大学毕业生和26名执业医师,培训各级医疗卫生人员2976人。

为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天水市社保、帮扶、救助三体联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领先,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0多万人,新农合参合率更是达到了95%以上。

为解决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天水市把文化项目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发展能力、提高文化发展活力的工作切入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投资2568万元,在全市113个乡镇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07个,建成和在建农家书屋252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为让人民居有所住,天水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11437套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普遍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部分项目已经封顶。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去年,天水市又相继推出了“平安天水”、“市容百日整治”、“百日百案”等社会管理举措,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着实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浓浓的民生情。

(小标题)转作风提效能党员干部工作热情高涨

“创先争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效能风暴行动”……一项项活动载体,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为天水市广大群众解决了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好事,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自全省双联活动开展以来,天水市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组织省、市、县区、乡镇四级1183个单位、34298名干部与2000个贫困村、70730户农村特困户、741户城市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03万件,为贫困村、贫困户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2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4.9亿元,落实帮扶项目1824个、涉及帮扶资金307.5亿元,调处矛盾纠纷2624起,赢得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双联活动中,天水市还探索总结出的“六种联村模式、六种联户模式”和“八个专项行动”、“四先四后”、“五必到、五必访”等做法经验,武山县与福建省南安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结对共建,进行了“东部带西部、先富带后富”的有益尝试,全市双联行动已由双向对接转向实质连接、由全面推开转向纵深推进的阶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天水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主题,突出关键部门,抓好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破解民生难题,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天水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五大先锋”争创工程、“十百千”示范创建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兴办了一批为民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投入1亿多元改扩建村级、街道社区组织活动场所420个,各领域基层组织得到加强。

此外,天水市还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干部教育监督和约束管理等“八项专项攻坚整治行动”,力促作风转变和环境优化,受理群众投诉、信访、举报1052件,已办结892件,营造了集中精力搞建设、提升效能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风帆高扬破浪行。今日的天水,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天水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勃发的精神,凝聚发展共识,跃马扬鞭奋力向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新征程迈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新闻推荐

用十八大精神鼓舞农民树立信心王光庆与“双联”点党员群众共话小康社会美好前景

□记者陈少娟【本报讯】11月23日上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光庆来到“双联”点武山县咀头乡党口村,给党员送上新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单行本,与乡村党员群众一起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交...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