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访中德财政合作天水造林项目技术顾问胡伯特·福斯特

天水日报 2011-10-18 15:36 大字

□记者郝勤学

9月3日,刚从北京领奖回来到天水继续开展工作的中德财政合作天水生态造林项目首席技术顾问福胡伯特·福斯特先生显得精神矍烁,神采奕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62岁的德国人高兴而谦逊,他说:“在中国工作7年来,最高兴的就是这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件事”,“我认为这次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我所在的这个项目团队的荣誉,更是天水乃至全省林业系统的荣誉,因为我在天水生态造林项目上的所有成绩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2004年4月,中德财政合作天水生态造林项目正式开始实施,作为该项目的首席技术顾问,福斯特先生第一次来到项目所在地天水开展工作。从此,他便每年至少两次来天水,每次工作达两到三个月。“我的工作主要是规划设计并参与组织实施这一项目,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虽然我自认为我们掌握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林业管理理念,有一套科学的造林育林程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如群众的组织、苗木的栽培等等。(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遇到这些问题,我就和中德合作造林天水项目办的同志讨论甚至争吵,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使我认识到我原来的有些方法、理念的确不能生搬硬套,要顺利推进项目开展,就必须相互学习、相互认可,围绕项目目标开展良好的合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天水造林项目之所以开展得这样好,成为全国中德合作造林25个项目中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也正是我与天水的团队之间良好合作的结果”。

式中德财政合作天水生态造林项目开展7年来,福斯特25次来到天水,足迹遍及秦州、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5县区65个乡镇500多个项目造林点。在造林工作中,使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5年春季造林时武山县杨河乡刘强村造林点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和天水项目办的同志到造林点检查苗木栽植工作,正好也带了媒体的记者。到了刘强村造林点后,我发现有些苗木不符合规定,而且村民栽植的方法也不对,我当时就火了,当场折断了那些不符合规定的苗木,我当时想,这些不符合规定的苗木与其栽到地里去死,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去栽。我发火以及折断苗木的情形被电视记者拍摄并播放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也一时成了天水的名人,以至于后来一次在天水座出租车,一位出租车居然认出了我,说我就是那位在电视上发火的德国人”。“不过这也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使很多参与这个造林项目的人都理解了我造林的理念、方法和程序,对此后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看来,我当时发火发得很及时”,说到这件事,福斯特发出会心的笑声。

中德财政合作天水生态造林项目总投资1.3亿元,项目造林总规模为53.5万亩,项目实施期限10年。目前项目造林任务已全部完成,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抓好补植和抚育管理工作,为做好森林抚育工作,福斯特在全国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区率先提出森林教育理念,并着手在秦州区建一所森林教育中心,在他的主导下,森林教育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建设方案已报德国复兴银行批复。对于即将开展的这项工作,福斯特充满憧憬和期待。他说:“在我的家乡德国巴伐利亚州有9个森林教育中心,而且法律规定每人每年至少有一次森林体验活动,这对增进人们对森林人认识,提高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天水项目区建立森林教育中心,也就是希望搭建一个促进人们感知、了解森林,增进人们与森林情感的平台,让人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分感受森林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理解森林建设和保护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们德国人说:一个良好的过程,必然产生良好的结果。我每次来天水,开展工作,都得到天水项目办的有力配合和支持,我感觉整个合作过程是良好而愉快的,我相信中德合作天水生态造林这个项目也必然产生良好的结果”,福斯特先生最后说。

新闻推荐

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记者郭德峰【本报讯】10月28日下午,市委书记马世忠在武山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立足武山特色优势,做大...

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