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放心水送到家门口——武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扫描

天水日报 2011-04-13 16:00 大字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部组织天水日报社、天水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集中开展全市春季“三下乡”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为期14天,新闻媒体将深入天水市五县两区,对各县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水利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农业农村工作的亮点、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深入采访,从而为全市“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从即日起将开辟《春季三下乡记者看“三农”》专栏,对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予以连续报道。

□记者王小亚

“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只要水龙头一拧就能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其实享受到农村饮水安全实惠的不止高楼乡高楼村孙玉英一家。

据了解,武山县自从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有近15万农民喝上了期盼已久的安全水,农村饮水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农村饮水贵如油

武山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境内山多川少,十年九旱,资源性、水质性缺水严重,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0%。饮水困难、饮水不安全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大部分劳力还常年拴在水桶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咀头乡宋坡村妇女宋改珍讲起吃水的历史,“八十年代初嫁到这个村时,吃水经常要到村外的沟道里挑水,挑到家的水放置一会,水桶底下就会沉淀厚厚的一层泥;九十年代政府资助,家家户户庭院建起了水窖,解决了吃水难题,但遇上干旱年份,水窖枯竭,还得到几公里外的山沟拉水吃,一方水70元钱,水真是比油还贵啊!”

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水,成为武山县23.9万人的共同心愿。为此,武山县把加快解决全县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连续五年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与实施项目乡镇、村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水利部门为了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和规划标准,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各村勘测论证水源,精心编制规划,按照“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有重点,有次序地铺开工程建设。

新增投资让群众吃上放心水

从2006年,武山县洛门镇被列为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区以来,武山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有五个年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这五年里,武山县先后有东顺、洛门、渭北、山丹、马力、南河、高楼、鸳鸯、咀头和滩歌等10处饮水安全工程开工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铺设输水主管线1013.7公里,建成各类阀门井和入户给水栓9062座,全县近15万农村人口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从河道水到放心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如今,武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正在改变和滋润着全县百姓的新生活。

水兴百业旺

滩歌镇黑池殿村市武山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2007年,在规划该村新农村建设时将饮水安全工程这个问题纳入设计范畴,技术人员通过实地勘测、检验水之后,将水源地选择在距村5公里的东山上,通过铺设管道,修建高位水池将自来水饮水485户。同时,还将水源溢水管与蔬菜园区的蓄水池连接,既方便了群众就近菜园地的灌溉用水,合理利用了水源,解决了沿路满水现象,水利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有机结合。

像黑池殿村一样,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武山县项目区呈现出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并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洛门镇吉家庄村的豆腐,山丹乡车川村的玉器加工,都已成为武山县的主导产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在解决群众饮水不安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已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民心工程。

新闻推荐

4月25日,参加中国天水·武

...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