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水社火:振兴之路在何处?

天水日报 2011-03-20 08:48 大字

节气已经过了阳光温暖的二月二,敲铜锣、打大鼓、耍雄狮、舞长龙,欢度春节的欢笑声渐渐平息。然而,面对近年来越来越千孔一面的被越演愈烈的商业气氛淹没了的天水社火所面临的困境,许多市民和专家不禁表现出无奈的冷漠,更有不少人开始追问:在表演形式日益简单化、道具逐渐老化、文化品味和传统艺术内涵愈来愈被消解和扭曲变形的形势下,天水社火这种载负着深厚底蕴的传统历史和古老的民间艺术,出路究竟在何方?

记忆中的社火

据民俗专家讲,春节闹社火的本意是祈求一年的吉祥,一年开始了今年怎么样?人们如果希望今年也比较吉祥,要过顺顺利利风调雨顺的日子,就要通过祈福、耍社火、舞狮子等各种方式表达美好愿望。如今闹社火,虽然少了祈福的意味,更多的则是为丰富人们的春节文化生活,但在许多老天水人看来:杀猪宰羊做豆腐,买年画、写春联、贴窗花等等,只能算作过年的准备;就是迎喜神、吃年饭、穿新衣、走亲戚,也仅仅是过年的开始。只有锣鼓敲起来、龙狮舞起来、秧歌扭起来、旱船跑起来,这年,才算是到了高潮。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按风俗,从正月初四开始各乡镇甚至各村都要搞娱乐活动,形式不一,规模大小不同,多是社火、秧歌,各村之间还有礼仪式的互相往来。在武山县,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村庄,还会专门在每年春节进行秧歌文化社事活动。社事活动则由每年轮流换届选举产生的“秧歌会”专门负责操办。关于秧歌所需资金来源,多为村民自愿集资,多不封顶,少则三元五元不等。乡镇所在的机关、团社、个体也会出资,以助秧歌社事之用。不少地区的社火、秧歌,从正月开始一直要耍到二月二之前方才收场。

俗语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天水各乡镇甚至各村社火的表演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大体的程式内容基本大同小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水社火大体上分为黑白两种,白天耍的叫“白社火”,也包括“马社火”。晚上耍的则叫“黑社火”,多流行于农村,是一种边表演边歌唱的形式。白社火作为天水社火的主流,主要以秦州、麦积两区城郊为代表,每年到正月初九朝观结束,天水城区的街道、甚至机关单位的院落就会热闹起来,来自附近城郊的社火表演队都会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火进城表演。其表演形式多为:耍狮子、舞火龙、踩高跷、跑旱船、高台和杠老爷等等,内容丰富且各具特色。他们往往各自为阵,彼此呼应,由锣鼓开道、彩旗引路,队伍中穿插着大头娃娃、妖婆打诨惹笑等,数十只社火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不断,十分壮观。再配以天水独有的夹板舞,那手握夹板身着青衣的男子,和着节拍动作统一,清脆悦耳的夹板声、唱彩声此起彼伏,更显年味十足!

在许多中老年人记忆中,新年闹社火,看得是传统文化,看得是精彩表演,看得是热闹红火,人们辛苦一年,盼得就是看社火图个开心高兴!尤其是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的七八十年代,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汇演,无疑成为人们最盛大的“狂欢节”。

谈起童年看社火的经历,已近不惑之年的王先生脸上浮现着笑意,说起来可谓津津乐道。在他的印象中,那可是一生难以忘怀的欢乐。曾几何时,为了看一年一次的社火,还是孩子的他和全家人早早就起了床,拿着大椅子去马路上占位。那时候的社火造型逼真,演员表演也特别到位。像当时的高跷表演,大多都踩着1.5—2米高的“长腿子”行进表演,有的演员甚至还配合做些高难度的动作。尤其是集奇、险、绝为一身的高台表演,是在特制的桌形架上,通过布景道具装饰,将数名少年装扮成一折(出)戏剧人物的形象固定其上,由十数位壮汉抬着行进表演。而杠老爷则是仿照跷跷板原理,将两名耳挂鞭炮、辣椒,嘴叼烟斗,装扮奇丑的“妖婆”固定在杠杆两头,表演时压动杠杆,上下起伏,再配以演员的滑稽表演,惹人发笑。王先生说:“当时街上的电线还比较低,像这些高难度的社火表演时,旁边都有专人拿着长长的挑杆将电线撑起来。那时候看社火,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这种地方民俗文化,可以说老幼妇孺都十分喜爱!”

“小时候在老家看社火,那场面可真是壮观啊!尤其是夜社火,一到晚上七八点钟,村里的大人小孩便蜂拥而至。耍社火的人也不会让大家失望,卯足了劲地表演。舞狮人领着“狮子”在前面开路,紧接着是旱船、高跷等紧随其后走街串巷,或找一块空地表演。那嘴里叼着烟斗的老太太、赶着毛驴追着小媳妇的庄稼人、步履滑稽的猪八戒……往往令人忍俊不禁。现在想想当时盼着过年看社火的那股子热情劲就觉得幸福!”回忆起儿时看社火的经历,在天水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吴女士同样兴奋不已。

少一分商业气息

多一些民俗韵味

改革开放后,本着群众自愿,政府协调组织活动的原则,天水市各县区每年春节都由政府组织进行以“白社火”展演为主的社火汇演,一直延续着天水春节闹社火的传统习俗。然而,与以往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社火表演中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传统社火种类的日渐减少,表演继承人的日益流失,以及表演资金的严重匮乏,如今的天水社火正在面临由曾经的繁荣走向衰落的尴尬境地。

2011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二。

这一天是天水市秦州区春节民间社火汇演的日子,尽管气温骤降,市民们仍一大早就从大街小巷向主街道聚拢,记者在秦州区民主路的街边见到周大爷时,他正抱着裹的严严实实2岁多的小孙女,坐在自带的凳子上看社火,边看还给孙女不停地讲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一直比较爱看麦积区及县上来的社火,秦州区的社火表演多数是腰鼓队和一些厂家拉着条幅走过场,不但雷同而且多是司空见惯的老面孔,看着实在没意思。”周大爷说,社火他基本每年都看,毕竟是春节一项比较大的活动,如果没看的话心里总觉得少点啥,感觉空落落的,再说,也只有闹起了社火这年才会更有“年味”。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年味”更加重视。大家已不满足于吃吃喝喝、走亲戚串门,更希望走出户外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过年,使忙碌了一年的身心在春节期间得以放松。其实,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春节看社火仍是不可或缺的选择。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社火的关注度亦不会消减。采访中不少市民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有人认为春节社火汇演不宜过多,应精编精选以避免雷同;有人认为如今的社火表演商家宣传队伍过多,反而冲淡了传统民俗的味道,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社火表演内容越来越少;有人认为现在的社火表演,尤其是彩车老瓶装新酒的情况时有出现,让人看过总有食之无味的感觉……

“我家今年没人看社火,孩子们说没意思,老人说社火一年不如一年。我觉得社火表演的节目亟待改良,不久前我还在网络视频上看到过一段1984年拍摄的关子镇社火表演的视频片断,虽然当时的条件与现在无法相比,但那种原汁原味的表演,及人们脸上流露出得那种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实在让人感动,而这种笑容现在于看社火的人群中很难找到了!”市民张丽敏颇为遗憾地说,这几年像杠老爷这类妇孺皆喜闻乐见的表演项目,多已销声匿迹,而那些从各乡镇来的高台表演,不论从装扮、造型及规模上来看,都很难与以往相比。感觉这几年的社火表演各单位似乎都是在完成任务,能入目的节目实在太少,难怪观众越来越少,曾经万人空巷看社火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记者在市长留言板里看到了某市民的一条留言,言语间显现流露出对现今社火表演的不满:“社火汇演中频频出现的手拿横幅或旗帜,或打着‘XX单位给全市人民拜年’牌子的仪仗队,不知道究竟在表演什么,这算什么社火表演,希望组织者再不要用这样的节目浪费观众的时间,我们不要看滥竽充数的社火表演。”

对于部分市民的质疑,秦州区文广局的工作人员显得既委屈又无奈:“其实为了能将春节的社火汇演组织好,我们这几年一直很努力,工作也没少做,可骂也没少挨。”几乎每年春节前后,这个群体便异常忙碌,从组织到协调再到评选,前前后后要准备近两个月。区上16个乡镇、7个街道办有关社火的大小事宜,工作人员都要参与甚至驻点组织、宣传、动员。

秦州区文广局一部门负责人说,在天水地区,部分乡镇的社火还是比较好的,从2009年开始,为了改变社火每年“老面孔”的现状,他们开始尝试从五县两区调集当地有特色的,甚至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表演项目到市里演出,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由于社火原本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一直以来都采取群众自愿,政府组织协调的原则,往往受恶劣天气、经费匮乏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路途较远乡镇的社火队,很难坚持每年都来表演。像汪川、娘娘坝等地的社火这次就因下雪道路结冰来不了。今年最有特色的算是从平南调来的200多人的高跷队,可这200多人从早晨四五点钟准备,坐车赶到市区,所有人员吃饭、坐车需要的经费不是个小数。每年各单位装扮的彩车,仅一辆车的费用就得一两万元,可只耍几天就得报废,这些费用如果全靠群众出资,肯定不现实。而由一些企业或当地致富能手参与捐资表演的社火、彩车,难免会加入商业的色彩。

“其实,今年我们对商业性的社火管理还是比较严格,像一些纯商业性宣传,没有装饰性的社火彩车,基本在进城前就已经被清理了,因此还发生了矛盾冲突。”文广局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如何让社火走得更远

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其实在天水地区,每年正月十二社火汇演组织困难、表演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只能算是目前天水社火所面临困境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在五县两区,各乡镇一些颇具特色的社火表演也正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后继无人等现状,在慢慢走入尴尬的境地。

秦州区文广局组织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中青年人的大量外出,以及各乡镇、街道群众文化专干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展开。加之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每年都有近一半的人在外打工。而这部分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留守在家的除了老年人,就是儿童,而耍闹社火的主体全靠中青年人。其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阵地设施、活动经费缺乏,也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无疑都阻碍了天水社火的发展。

天水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辛轩多年来一直关注天水社火的发展走势,辛轩认为,天水社火中确实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表演项目,但由于有些陈旧的唱词已无法显示当今的现实意义,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进行改良,而改良的过程则需要更多文化界人士的参与。然而,自前两年搜集编撰《天水秧歌》以来,他很无奈地发现一些老一辈的表演者对此显得有些固执,不愿接受改良传统老唱词的建议。

谈及天水社火的日渐衰落,辛轩认为这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他给记者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经济的冲击;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此外,大众心理普遍浮躁,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对于民间文化的扶持力度需加大。

在互联网键入“社火”二字,记者发现有很多相关报道和评论,报道主旨大都反映得是各地社火走势衰落的现状。网民qhnewr在论坛上说:社火本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今经济发展了,这些传统文化的载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地我们觉得过年没有原来有意思了,希望社火等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继续发扬光大,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就是优秀的,是民族的就有生存的空间。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漆子扬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秧歌歌词陈旧、表演形式缺乏新意、现代人表演也不如以往注重艺术技巧、加之创作者越来越少,会唱的人更少等诸多因素都是其衰落的原因。漆子扬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盲目的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农村在逐渐走上脱贫的同时,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幽美的山水、如画的山村沉积的美好记忆飘散得无影无踪。以社火、秧歌、山歌、祭祀等为内涵的乡村文化,已经被新的娱乐形式——电视、舞会、上网等消融。少了正月里的秧歌社火,孤独冷清沉闷浮躁笼罩着吃饱喝足的人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乡根在哪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似乎都无处寻觅。在这一背景下,对乡村文化的发掘、研究、弘扬,无疑具有抢救性的意义。”

新闻推荐

3月23日,武山县农技干部在

...

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