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并重 提升档次 方便群众——全市“十一五”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综述
□通讯员赵文强陶振峰
近日,家住秦州区尚义巷的徐大妈提着刚从“菜篮子超市”买来的蔬菜,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在这里买菜既方便又便宜!”这是天水市近年来加快市场网络化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商品交易市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建设与管理并重,多元化筹措资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改造传统市场,加快建设便民市场和批发市场,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总量明显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市场110处,完成投资6.27亿元。招商引资项目62个,总投资8.51亿元,其中已落实项目51个,实际到位资金2.3亿元。上报争取国家投资项目34项,总投资11.46亿元,落实国家和省上市场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88处,其中专业市场52处,综合市场87处,农贸市场78处,社区市场和便民交易点71处。五年来,通过不断的建设发展,全市城乡市场年商品交易额从57亿元上升至81.6亿元,上缴税费从1.57亿元上升到2.3亿元,从业人员由13.4万人上升到20.4万人。
城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全市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城乡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和兴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城乡市场网络,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先导,农贸市场、特色市场、综合市场为基础,产地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区社区市场、便民交易点为补充的商品交易网络初具规模。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搞活商贸流通,展示推销地方产品,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元化建市场的局面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营造多元化投资建市场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利用节会招商、网上招商、参加各地大型经贸洽谈会招商等方式,引进了秦安西部小商品城、张家川商业城、麦积区桥南建材家装市场、秦州区七里墩建材市场、武山县渭北综合市场等项目,这些市场的建设不仅加快了区域流通业的发展,也为提升市场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建市场。以多年来形成的商贸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织为基础,广泛吸收民间资金,组建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创办市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各级政府市场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为搞活一方流通、激活民间资金、解决就业矛盾探索了新的经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转第二版)
市场特色日益明显。随着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市场建设已成为区县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县城到乡镇,依市兴镇,依市建镇,已成为近几年全市市场建设的显著特点。市场激活了小城镇,也带动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各级市场建设部门及时引导市场创办者围绕特色做文章,因地制宜创品牌,协调、指导兴建了一批上档次、上水平的专业市场,达到了“建一处市场,带一门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的。市场的兴建和繁荣,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创立了洛门蔬菜、甘谷辣椒、秦安蜜桃、元龙花椒、下曲葡萄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吸引了八方客商前来交易收购,从而解决了果农菜农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市场坚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好管理,完善服务,提高素质上来,加强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市场有序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市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廉洁自律、经营户的守法经营等方面加以约束;推行质量检测及信息发布等制度,努力提高上市商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城联创”,创建“文明市场”、“卫生市场”评比活动,不断提高市场的诚信度;加强市场人性化管理,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管理由简单管理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变,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闻推荐
□通讯员穆艳【本报讯】日前,武山县工商局、县消协联合推出“三个一”工程,以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维权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在家门口维权。据了解,“三个一”工程,即在各村设立一个消费者...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