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火中的“功夫戏”木人摔跤

天水日报 2017-08-18 11:38 大字

盛夏七月,骄阳挥舞着火扇炙烤着大地,午后只有蝉不知躲在哪里的树荫下唱着小曲。在清水县文化馆一侧的小广场上,县文化馆职工缑红斌在其父缑焕文帮助下,从一个大口袋里拿出木人摔跤的道具,麻利地脱掉脚上的运动鞋换上黑色长靴,不多时便将道具牢牢地捆绑在身上,那模样活像只被绑着的大闸蟹,这身行头引来众多好奇的围观者。

缑红斌弯下腰来,手上套上反向的两只脚,摔跤木人便武装好了。小广场中心几番缠斗,灵活而激烈,两个木人一会一个把另一个按在地上,一会又翻身而起,活像两个真人在摔跤,虽然现场少了皮鼓、小锣、锁呐等的伴奏,但紧张程度依然让人目不转睛。不多时缑红斌起身,已是满头大汗。

“这是个体力活,有点像杂技,但要演得好看,还得加入舞蹈和武术动作。”喘着气的缑红斌给记者解说道。若不是缑红斌的现场演示,真是很难想象背在背上的两个假人如何“摔跤”。

作为木人摔跤的第四代传承人,缑红斌说:“记得我第一次上台表演木人摔跤,观众瞬间就被吸引住了,有的甚至跑到后台来要看个究竟,当时我都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据缑红斌介绍,清水木人摔跤源于西汉时期,明、清时最为兴盛。相传它是由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率骑兵背负草人击退匈奴演变而来,后来逐渐走向了民间,成为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

“我小时候在农村就看过木人摔跤,那时的道具就是在木凳上捆上稻草当作假人,简单装扮一下就能耍了。”听缑红斌讲,早期的木人道具,多以硬木料制做成高40厘米,长60厘米的双人木架,桃木雕刻成人头,再将木人固定在板凳上,装扮成两武士,这种道具背在身上非常重。为了使道具更适合表演,近年来缑红斌与在县秦剧团道具组工作的父亲一起,对木人摔跤道具进行了改进,为了使表演者更便于背负,他们将木凳改为木板并辅以钢板,且用海绵等对主体进行包裹。同时,又在木人以手代脚的部位增加了铁块,使其在表演中更加稳妥。

缑红斌告诉记者,木人摔跤不像其他表演学起来相对容易,其动作协调性要求较高,想练好没个一年半载很难出成绩。自己从正式学习木人摔跤开始,也练了一年多时间。因为要负重,练习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受伤,所以不少想学的人后来都是因为动作难以协调而放弃的。而老一代的传承人因年纪越来越大,无法进行表演,导致其传承更容易断代。好在经过清水几代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木人摔跤在当地得以传承。缑红斌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了解到,山西、河南、河北一带也有类似的“二鬼摔跤”,木人摔跤则多见于北方地区的庙会社火中。目前在西北一带,清水的木人摔跤应该算是传承最好的了。

据了解,清水木人摔跤最初形成于清水县永清镇、白沙镇、红堡镇,清水木人摔跤在流传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脚本,缑红斌最初也是跟着父亲缑焕文学习,后来又师承于清水县民间艺术家乔长青、温湘江、胡思达。

“以前木人摔跤的动作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变化,其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我通过搜集整理前人的表演形式,和老师们一起在动作、配乐等方面做了改良。诸如现在的‘木人上桌\’‘八路打鬼子\’等,都是在原有木人摔跤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二度创作,其中加入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缑红斌说。

在近两年的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上,木人摔跤都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展演,并且由原来的一人表演发展到两人或更多的人同时表演,也许就是因为木人摔跤不同于普通的社火节目,表演又需要多种技巧的融合,所以一经申报,便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者在网络搜索中输入“木人摔跤”后看道,清水木人摔跤的新闻被中新网、凤凰网等各大媒体争相转载。缑红斌也表示,自己表演了多少场木人摔跤,虽已无法计数,但不管去哪里表演,观众的热情度都很高。在不久前刚结束的2017年《丝路记忆》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展演中,清水木人摔跤就大获好评。

随着近年来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突飞猛进,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但孩子们对木人摔跤有了兴趣,不少青年人也都纷纷学习起来。木人摔跤已从民间社火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民俗表演的舞台,缑红斌、王建刚、吴向荣、白志峰等新一代的年轻人已成为清水木人摔跤的中坚力量。

“木人摔跤毕竟是个费体力的表演,因此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想要将这个非遗项目健康传承,单靠个人之力远远不够。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能激发更多人的兴趣,从而让清水木人摔跤继续繁盛下去。”采访结束时,缑红斌有些憧憬地说道。

□本报记者郭琦

新闻推荐

今年全省将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

【本报讯】8月4日,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在天水市清水县召开。会议提出,2017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投资49亿元,确保年内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记者从...

清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