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建艺人张铭玺 坚守乡村 只为传承老手艺

天水日报 2017-07-05 18:15 大字

□本报记者洪波

若不是获得中国建筑设计院第四建筑设计专业院“村师傅——乡村手艺传承人奖”殊荣,或许麦积区麦积镇八槐村的乡村木匠张铭玺还不会进入我们的视线。

老木匠喜获首届村师傅奖

“在木匠行业里干了半辈子,能得到这样的荣誉我也知足了。”6月26日,当张铭玺从中国建筑设计院第四建筑专业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苏童手中接过“第一届村师傅奖”时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中国建筑设计院第四建筑设计专业院在修缮保护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古建民宅时,当项目进入到施工阶段,因其中涉及到传统木构的修建,所以需要熟通当地传统木结构房屋做法的一位老木匠来亲自指导施工,而当时张铭玺则成为甲方与施工方的一致推荐人选。

合作中苏童发现,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木匠从15岁开始学习木工手艺以来,凭着传统木结构建筑方面的精湛技艺,曾参与过麦积山石窟的修复,以及数栋庙宇的建筑和木结构民居的修建,可谓是一位技艺超群的乡村木匠,他的技艺在当地也很有代表性。

“我记得在我们与张师傅合作的民宅改造项目中,他与我们的建筑设计团队在施工现场结合天水当地特殊木构房屋做法与标准法式对施工图进行了严格详细的探讨,对大量构件尺寸进行了调整,并根据现代施工做法发展出很多新的细部做法,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对施工图进行了大胆的改变,原本很多在设计阶段不敢使用的做法也变为了现实。”苏童回忆说,当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那个民宅改建项目,张铭玺不但亲自进行选料、下料、放样稿等一系列施工准备,并坚持在酷暑之下指挥施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院之所以给张师傅如此殊荣,就是基于他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的热爱,以此来支持他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发扬它。”苏童说。

从木匠到中级古建造型艺术师

“据我师傅讲,他这一门的祖师傅是清朝末年石门五羊观的高道士,其擅长古建筑、木活等。当时高道士在街亭共有张师、南师、王师、何师四位传承人,其中南师就是我叔父张文学的师傅,他教会了我叔父许多传统技艺。”跟随张铭玺采访途中,他谈起了自己的学艺经历。

1950年,张铭玺出生在麦积区麦积镇八槐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因兴趣所致,初中毕业后就拜自己的叔父张文学为师,开始学习木匠手艺。从最初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练习刨料,到基本功越扎越稳,再到后来逐步接触真正的大木匠技艺,师傅把自己的全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并教会了他盖传统厦房、马鞍架、三椽亭、五檩子四(椽)等民宅,以及制作家具。

1976年,张铭玺跟随师傅到麦积山参与石窟木栈道的修复工作,工程结束后,凭借精湛的木工手艺,他又被安排参加了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中门窗的修复工程。张铭玺说,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可谓是木匠生涯中的转折点,不但给他带来了大型木作工程与精细小木作的宝贵施工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那里获得了系统学习木作营造法式的机会。

“在麦积山期间,我有幸看了麦积山资料室所藏《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博大精深,才真正入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门。”张铭玺说。

通过书籍系统学习了古建工艺之后,从1981年起,张铭玺便从事庙宇古建筑工作直至今日。期间,他先后在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等地搞古建,不但参与了南宅子的修缮工作,还到北京参与了北普陀影视城修缮工程。这些年仅他自己主持的工程就有:麦积区街亭崇福寺大佛殿、杏林观灵官殿、神龙山神龙殿,甘泉朝阳寺泰山大殿,香积山大佛殿,党川花庙泰山殿、龙王庙山门,清水县清凉寺大佛殿等等。他搞古建,除了自己设计、绘制图纸,施工并完成主体以外,还要搞木刻雕刻。2014年,他被天水市评为中级古建造型艺术师,取得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6月26日下午,当张铭玺捧着“第一届村师傅奖”回到八槐村时,一度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

面对收获的荣誉张铭玺表示,自己今后创作的根仍将在乡村,他认为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得受欢迎的乡村中,更需要有人用一栋栋宽敞舒适的木构建筑来唤醒村民对传统建筑的记忆,来帮助村民找回乡村原本的面貌。

张铭玺告诉记者,天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自古便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且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素有盖木结构房屋的传统。天水古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稳重、敦厚、大气、保暖、通气和防潮,其工艺上注重对房屋自重压力的分散,故多设计斗、拱和三角梁,同时多采用榫卯结构,装饰部分则多用深雕、浮雕以及彩绘工艺。在多年来的古建修复或重建过程中,张铭玺力争做到修古如古,保持原貌。但他同时认为,要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除了在外形结构上修旧如旧外,还要在设计和空间利用上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功能要齐全,也就是“旧瓶装新酒”。

为此,古建修复或重建设计中张铭玺往往会结合地域特点适当改变主体建设规模、内部结构,以求有所创新,使古建更能满足现实需要。在盖崇福寺大佛殿时,考虑到由于地方狭小,不适宜在殿内出现四面立柱,为节约空间,他在一层顶部设计了角梁、挑梁,并将二层立柱处理成倒挂悬柱,下柱头装饰为垂花,这既节约了空间,又美观大方。2012年,张铭玺受邀设计并亲手建造了甘泉镇朝阳寺东岳大帝三五彩歇山顶大殿,该建筑因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雕刻栩栩如生,深受游人及专业人士好评、推崇。

采访中,坐在修缮一新的古建商铺里,麦积镇街亭村村民刘兴娃一边与张铭玺聊天,一边对记者说道:“我的商铺和住宅就是张师傅指导施工的,全部按传统木结构房屋修建,现在使用一年多了感觉非常舒适,大家都看着好。”

“我学古建工艺主要是为了传承祖先留下的珍贵技艺,为一方人服务。”谈及传承,张铭玺觉得那是责任、坚守与发扬。他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变迁,目前现存的不少寺庙建筑、古建民居亟待修复、重建,身为民间古建艺人,他会依然坚守一个匠人的职责。虽说干这行五十余年体力已大不如从前,但他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乡村,为传承这门老手艺、老技术而努力。让张铭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大儿子张雪峰正跟着自己学手艺,而这些年自己也已陆续带出了近百名徒弟,他笑着说:“相信我们会一点点壮大,这让我不再担心传统木建筑这门技艺会被遗忘。”

当张铭玺捧着“第一届村师傅奖”回到八槐村时,引来了众多人围观。

新闻推荐

赵那村的文艺汇演

6月20日清晨,大巴车沿着南河川蜿蜒的山道前行,一路上宏伟的高铁桥上下翻飞,不多时便来到了清水县郭川镇赵那村。只见赵那村的文化广场上各色彩旗迎着山上阵阵清风跃动,几颗高大的柿子树将广场的...

清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