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冯丽娟
金秋九月,走进麦积区甘泉镇甘江村,宽敞整洁的通村道路、崭新而错落有致的民居,姹紫嫣红的路边花坛,功能齐全的村民活动广场,勾勒出一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事实上,在天水市和甘江村一样的美丽新农村还有许多,据统计,目前全市12.12%的村建成省、市级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38.94%的村建成整洁村。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布局,积极创新五大机制,多点探索,片带推进,将脏乱差的农村,变成了更漂亮、更文明、更富裕的“美丽乡村”。
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农村环境整治得到普遍重视
五年来,全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与***、培育富民产业、双联行动同部署、同推进,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格局初步形成。秦州区以现场会形式开展大查大比,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建立了约谈机制,清水县要求乡镇“一张蓝图绘到底”,秦安县、张家川县实行农工部干部包抓示范村制度,强力推促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市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交通局优先主动作为,在重点区域安排易地搬迁、“一事一议”奖补、环境连片整治、通村道路等项目。广大农民爱卫生、讲文明、重道德、护环境的意识也普遍增强,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步入常态化,形成了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围。
创新规划引领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彰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市上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制定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传统村落保护等规划相衔接,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区分城郊、川区、山区、林缘区、景区和民族地区六大特色区域,设计了40套不同类型的农宅建设图集,免费发放到联村单位、各县区和乡镇、村组,充分发挥了规划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引领形成“点上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财政奖补资金撬动效应明显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天水市立足市情实际,市县区普遍建立起财政引导、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打配合牌、出组合拳,做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财政奖补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近三年,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专项奖补资金,带动各县区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各类资金近30亿元。
创新片带推进机制示范引领效应持续放大
五年来,全市开展以省市示范村为重点的示范创建整治、以“一池两改三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以“四旁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整治、以“五清五改”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坚持抓主抓重、示范引领、整体提升,做到示范村庄率先突破、重点区域集中整治、一般区域同步推进,美丽乡村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乡镇通油(水泥)路率达到100%、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4.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垃圾设施覆盖率达到78.6%、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0%。
创新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建、七分管。各县区普遍采取设立农村公益性岗位、市场化运作等办法,率先为重点整治区域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将热心公益事业的低保人员按需充实到管护队伍,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清运。积极推广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管理模式,严格落实“三包”责任制、环卫轮流值班等管护机制,设岗定责,划区包干,初步解决了农村环境常态保洁的问题。积极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民主运行机制,在示范村、整洁村成立了美丽乡村村民理事会,把整治决策权交给农民,整治标准、建设内容、资金筹集、施工方式等由群众民主决定,实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广大农民爱卫生、讲文明、重道德、护环境的意识普遍增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易地搬迁型、生态旅游型、传统保护型、旧村改造型、城郊互动型、能人带动型、双联助推型等八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新闻推荐
9月26日,清水县丰望乡红湾村村民宋永生正在通过村上的扶贫互助协会办理借款手续。清水县大力发展扶贫互助协会,截至今年,实现了全县260个行政村互助协会全覆盖,全县互助资金总额达8031.07万...
清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清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