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通了 民乐了 本报记者 杨璟

天水日报 2015-12-04 08:16 大字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它对于天水农村公路建设来说,却是蝶变重生,更是跨越发展的一个时间踏板。

五年间,全市各地不断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潮,通过通乡油路、县乡公路、通村油路(水泥)路、通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完善了路网结构,改善了通行条件,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市交通运输局统计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设各类农村公路项目1808个6020公里,总投资29.2亿元,投资规模是“十五”的近10倍,“十一五”的近3倍。截至去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2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441公里,占总里程的90.5%。全市113个乡镇全部通了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100%,全市2491个行政村已通沥青(水泥)路2098个,通畅率达到84.2%。

记者近日在广袤的农村采访,目之所及,已远不是五年前那人、那路、那风景。通村公路作为全市公路交通中的神经末梢,宛如一条条“毛细血管”在青山绿水间蜿蜒。昔日的坑洼路、弯曲路,变成了如今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说起修建的农村公路,清水县红堡镇蔡湾村村民们实实在在得得到了好处。面对记者,他们赞不绝口。村民蔡小林说道:“以前村口的路窄得很,坡度大,弯也急,每年都要发生好几起事故。瞧,现在路宽多了,到我们村上砖场拉砖也方便多了。”武山县洛门镇的裴先生常年往偏远山区运送蔬菜。他告诉记者:“以前油路没有重铺的时候,路面不平,路窄,会车很困难,现在油路铺通了,路平了,会车也安全。每次出门,老婆也放心了。”

大量农村公路的建成,改变了偏远山区群众的出行方式,肩挑手提的运输方式成为过去,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开始被大量使用,农民也能享受到安全、快捷的公交服务,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以前我们村里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别说是出村,就连出院门都很难;自从修起了水泥路,出行不再难了。”“路通了,水果蔬菜能在地头卖上了好价钱,娃们再也不怕下雨下雪封路上不了学,好日子也就有盼头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群众对修建农村公路的称赞。

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五年,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路通了,一辆辆客车开到了农家门口,一辆辆货车开进了村庄,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运出了农产品,挣回了钞票。

新闻推荐

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本报讯【记者辛闻】12月30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光庆深入市委组织部双联帮扶村清水县草川铺乡水泉村调研双联和***工作。王光庆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水泉村小学改薄项目、村卫生室项...

清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