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十七万余群众住上了新房
本报讯【记者姬旺芳】近年来,清水县积极探索推广易地搬迁型、产业支撑型、旧村改造型、劳务带动型和危房改造型等五种新村建设模式,累计投资15.37亿元,共建设各类新农村169个,全县近4.3万户、17万余群众住上了新房子,群众通过发展干鲜果、畜牧养殖、经济作物、劳务输出等高效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不足2100元,增长到2014年的4771元。
据悉,清水县在新农村建设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农民意愿相结合。成立新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推选理事会成员,新村建设方案由群众讨论确定,施工方式由群众选择,新村建设工作由村民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全程监督,真正实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择,增加了新村建设的透明度。二是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始终坚持树立典型、作好示范,通过典型引领,激发群众的新村建设热情,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新村建设中来。三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坚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统筹考虑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和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推进新村建设。四是与产业兴村相结合。把产业兴村作为新村建设的根本来抓,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每个新村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和排头兵。
与此同时,该县突出六抓。一是抓规划选址。群众初选搬迁地点,国土部门勘查评估,规划部门规划村庄,农户选择房屋户型。二是抓工程管理。实行了“十个不准”,确保了易地搬迁工作程序合法到位、质量合格达标。三是抓资金筹措。按照“国家补一点,部门帮一点,政府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思路筹措资金,每户平均房屋造价15万元,项目补助4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抓产业培育。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计”的原则,探索出种养产业增收、劳务产业增收、第三产业增收三种模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五是抓基础设施。新村建设中,全部配套水、点、路、气等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抓后续管理。新村建成后,每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配套建设了垃圾池,建立了保洁队伍定期清扫,保证了乡村的美丽整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清水县按照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综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效。在文化扶贫攻坚战中,该县整...
清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