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2年的坚守与传承——记天水伯阳镇颉氏兄弟的皮影表演之路

兰州晚报 2015-03-19 10:49 大字

颉引成在表演“灯影子”

“灯影子”是天水一些地方对“皮影戏”的俗称,它独特的演出方式曾带给人们很多快乐。然而文娱方式丰富的今天已经很难再看到“灯影子”的身影,会制作表演的人也少之又少。天水麦积区伯阳镇石门新村却有这样一对颉氏兄弟,坚持皮影戏表演42年。他们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有人来学艺,将皮影传承下去。

兄弟二人组建皮影戏班

3月17日,记者来到天水麦积区伯阳镇石门新村见到了颉世成老人。今年已经72岁的颉大爷告诉记者,因为全村刚搬进山下的新村,他弟弟颉引成返回10里外的老庄取皮影去了。回忆起兄弟二人结缘“灯影”的点滴往事,颉大爷滔滔不绝。原来兄弟二人自小喜欢吹拉弹唱,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在一个庙会见到了别人表演皮影戏。这皮影戏一人就能演好几个人,一个戏班三五人就够了,兄弟二人埋藏心底的愿望再次被点燃。

说干就干,兄弟两人从清水县请来一位会做皮影的老先生,弟弟颉引成跟着学制作工艺。制作完成后,兄弟两人联合其他三位村民将他们的皮影戏班组建了起来。哥哥负责弹唱,弟弟则专心钻研提线,负责表演。“那时候生旦净末丑所有的角色都是我一个人唱。”颉世成老人说,每次唱的时候他还得顺手拉板胡,虽然干的事多,可他乐在其中。

闲聊间,从老庄取皮影的弟弟颉引成回来了。和哥哥一样,62岁的颉引成麻利地打开一个箱子,牛皮影神秘的面纱也被揭开。初看这些皮影都是清一色的黄褐色,走近了才发现它们都是五颜六色的。皮影按照布景、头部、躯干等被一一归类摆放,每一个躯干还系着竹棍。兄弟二人介绍,这些惟妙惟肖的牛皮影已经有42年历史了,全都是弟弟颉引成一个人制作完成的。

不畏艰辛坚持表演42年

“那年请来的师傅就住在我家,每天给我指点。选牛皮、刻人样、上颜色、上锅蒸、压制平整,这几个环节学了一个月。”颉引成说,为了做出效果最好的皮影,没有美术功底的他四处搜集图样临摹,还用钉子打造了各种形状的刻刀刻画,整整3个月,他一个人便制作出了近200个大小皮影。如今这些皮影虽然有42年历史,可依旧保存得如新的一般。

颉引成告诉记者,正式演出时先要搭起幕布,摆好照明灯,再根据剧情摆好布景。接下来,他就要随着伴奏举着皮影表演,更要和唱选段的哥哥默契配合。说着他举起一个皮影现场操作起来,只见简单的3根竹棍在颉引成的手里格外灵活,皮影人活灵活现地完成了整理衣冠、打斗、走坐等动作。“四十多年了,一直我一个人操作,最多的时候可以一个人操作6个皮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皮影戏班成立不久兄弟二人便开始表演,麦积区方圆内的村子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次最少要走60里路,表演用的家当也要背上。”颉世成老人回忆起当年演出的艰苦情景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当年演出最早使用的是煤油灯,再后来是汽灯、电石灯,很多年后才有了电灯。每一次长达三四个小时的演出,中途也从来不停歇。

因为深爱这份事业,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人观看,兄弟两人便立刻起身前往,后来村里的一些人也被他们带动加入进来唱一些选段,皮影戏班也壮大了好一段时间。

期待年轻人继承发扬皮影戏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逐渐减少了外出演出的次数,近几年只在自己的村子里演演。“有了电视、手机,‘灯影子\’已经没多少人看了,更别说来学的了。”说起皮影戏未来的出路,两位老人无奈地告诉记者,过去有城里人来高价收购皮影,他们都拒绝了,因为那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还等着将皮影制作、演绎方式传承给下一代呢,可村里的年轻人对皮影戏感兴趣的却几乎没有。

“我们兄弟还会坚持演下去,有生之年如果有年轻人愿意传承‘灯影子\’就是最高兴的。”演出是老人能用的最直接方式,采访的最后,他们即兴在院子里为记者表演了一段,大哥颉世成洪亮的声音,弟弟颉引成灵巧的双手,五彩缤纷的皮影瞬间活了起来……兰州晚报记者哈丽娜文/图

新闻推荐

师大二附中夺得一等奖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巧灵)5月1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选拔赛圆满结束。经过一天半的紧张角逐,最终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代表队夺得一等奖;金昌市金川总校、天水市清水县...

清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清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