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 ——“十一五”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述

天水日报 2010-11-19 16:18 大字

●记者胡晓宜通讯员高惠娟

11月6日,甘谷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至此,甘谷县西北部6乡镇95个村的10多万群众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而这只是天水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农村基础设施历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十一五”期间,天水市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三农”领域倾斜的政策机遇,盯住薄弱环节,认真谋划落实涉农基础设施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天水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实施较快发展,农民得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发展改革系统累计下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244134.22万元,较“十五”时期增长170%,是天水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规模最大、建设成就最为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以水、电、路、气、房建设为重点的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35803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27255万元,建成78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了68.3149万农村居民、66644名农村中小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三期工程的完成。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天水市农村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已建成小型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1800kw;以改善农村居民传统用能结构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农村沼气项目得到全面推广,新增“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81227户,配套建设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95处,启动实施大型沼气工程3处;实施通乡油路改造项目47项,总里程1058.407公里,全面实现乡镇通油路的规划目标;以解决退耕还林群众的吃饭、用能和生产发展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认真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确保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生产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稳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45607人,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物质条件。去年,记者曾随市发改委前往清水县白驼镇童堡村采访,26岁的冯刚正在收拾刚从山上新搬迁下来的院落,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党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好,原来在山上的时候,吃水、走路都很困难,现在可方便多了。如今他和父母三人住在一起,等院子建修整齐后,他也好放心外出打工了。说话间,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整个院落。

短短的五年间,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天水市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9880.82万元,相继实施了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节水灌溉工程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20亩;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新修基本口粮田27.06万亩;水土保持取得重大进步,相继实施了藉河二期示范工程、秦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重点工程黄河流域渭河支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2.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完成主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总库容521万立方米;新建堤防工程34.2公里,这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天水市还相继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医疗卫生、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538亿元,较“十五”期间的2.3亿元增长270%。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持续加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7450.4万元,累计完成造林87.72万亩,生态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采访结束时,市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分析说,“十二五”时期,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实施和国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将使天水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大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天水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新闻推荐

清水土地整理项目通过省市验收

□通讯员陈赟平【本报讯】日前,清水县土地整理项目通过省、市国土资源部门验收。清水县今年实施的国家级投资金集镇和新城乡北山梁两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已全面完成施工任务,分别平整土地...

清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清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