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再造秀美新天水 ——西部大开发十年天水市退耕还林工作回眸

天水日报 2010-07-30 16:35 大字

□记者何郁

无论是来天水旅游的客人,还是本地人,行驶在羲皇大道、成纪大道,极目远眺,就会发现昔日南北两山满目黄土的景象已完全被蓊郁的绿色覆盖,人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变成了披绿叠翠的秀美山川。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天水市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抢抓机遇,积极组织实施,经过全市上下十年的不懈努力,天水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再造了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天水。

据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47.5万亩,比1999年前增加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比1999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世世代代的农民以种地为生,但耕种条件差,还要看天吃饭,让农民吃尽了苦头。一年辛苦到头,却广种薄收,打不了多少粮食,更伤透了心。这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逐渐得到改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推动了林果、林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年来,国家已投入天水市退耕还林粮款补助资金14亿多元,通过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政策,天水市退耕农民户均受益4821.7元,人均1077.8元,成为贫困山区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除此之外,天水市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基地,特别已发展花椒、核桃等生态、经济兼用林面积约为50.58万亩,发展苹果、桃、梨等水果类经济林11万多亩,目前,这些经济林有2/3已经开始投产见效,每亩平均年收益1000元—2000元。尽管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精耕细作,粮食总产1998年为7.08亿公斤,2009年达到10.4亿公斤,仍保持稳步增长,实现了减地不减产的目标。另外,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农业生产强度降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打工收入也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入,以十条林网为框架的全市生态防护体系得到延伸和扩展,十年的工程建设,全市新增林地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3.1个百分点,达到30.2%,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据监测,秦州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314.3平方公里减少到90.74平方公里,减少了71.7%;土壤侵蚀量由退耕前的208.24万吨减少到95.56万吨,减少了54.1%。特别是市区南北两山建成区绿化率达到94%,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旅游城市标准;清水县鲁湾梁、武山县广武坡、秦安县柴家山等一批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天水市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习惯,有效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天水市在退耕还林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积极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林果,开发绿色食品,开展生态观光和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控制和减缓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天水市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更绿了山头。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22.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0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01.1万亩,封山育林11.6万亩,占计划的100%。工程覆盖全市五县两区,113个乡镇1个办事处,2154个行政村,涉及农户30.2万户,135.1万人。

十年植绿,十年巨变。如今的天水大地,绿色还在不断延伸,城在绿中,人在画中……

新闻推荐

全市城镇化工作现场会在甘谷召开

□实习生王小亚【本报讯】9月9日至10日,全市城镇化工作现场会在甘谷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及五县两区政府、建设局、建制镇负责人参加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柴金祥出席会议。会上,...

清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