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关里到北坛
吴玉平 蔡 莉
每次回甘肃秦安老家,总喜欢到街上逛,逛得最多的,还是北坛步行街。不光因为北坛繁华热闹,更多的是步入北坛时,总有一种久违了的情愫。
记得小时候在城里上高中,每次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北坛这条街,那时候叫北关里。记忆中的北关里,没有楼房,窄窄的街道,坑坑洼洼的路面,两面全是低矮的土坯铺面。不少摊贩在街边拉个架子车,支起几根竹竿,摆上几件商品,或糖果,或针织,或百货,或乡下特产,一辆辆简单的架子车便成了一个个交易平台。于是,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赶集的人相互间偶尔发生点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好在人与人之间都比较宽容,发生挤碰时,解释一下,往往会得到对方的谅解。
北关里的叫卖声,是促进交易和广而告之的最佳元素。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汉子和一位妇女各自叫卖自制食品的声音:“米黄儿甜馍——荞面馍——甜酒醅子……”“瓜子儿麻子——大豌豆——香麻子——忒大麻子……”那高亢的吆喝声,成为北关里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北关里的繁华热闹,与小商品批发市场密不可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秦安猪场巷(现映南街先锋巷)东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正处于兴盛期,商贩们早晨到批发市场赊几件商品,拉着架子车向南走五百米进入北关里,经过一天的叫卖,便可解决一家人一周的吃饭问题。
窄窄的北关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不知何年何月,北关里改名为北坛。从此,北关里这个名字,就沉没在历史长河中。
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今日的北坛,街道宽阔,商铺林立,黄金首饰、品牌服装、连锁药店、风味小吃……各种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网购渐入人们的生活,但随着老百姓对商品和各种服务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有些高标准的需求,是网购无法实现的。当然,架子车上的商品,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
街道中间有一条亭式风格的大理石长廊,在这个长廊上,听戏的、拉家常的、看报的、逛累了歇脚的,让这条街道多了几分悠闲。长廊边,一个个露天象棋摊子周围挤满了象棋爱好者。在象棋摊子上,不论你是谁,簇拥到象棋摊子上都可平等较量。时而静得鸦雀无声,时而争得面红耳赤。一个个棋摊,演绎着平等与和谐。
进入北坛中街,不时会传来悦耳的古筝声。寻着古筝声来到北坛商城入口,拾级而上,又一条长廊呈现在眼前,远远地可以闻到墨香。在这条长廊中,有从事音乐教学的,有从事书法培训的,也有从事美术绘画的,几百个孩子云集屋里屋外和整条长廊,静静地描绘,专注地弹奏,尽情吮吸着艺术的甘露,就连陪学的家长也拿起笔,练起了书法。
长廊的尽头,是秦安老调演奏室,在这条长廊上,三弦声、铜磐声和长胡子老者那略带嘶哑的演唱声,把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种现代艺术在这条长廊上自然融合。
北坛,一个汇集了琴棋书画、富有艺术细胞的地方。北坛大街,也由几十年前的单一商品交易功能成长为集商业、餐饮、休闲、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大街。
一条街的变化,是一座城市成长的缩影。从北关里到北坛,变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郭彦英近日,秦安县结合1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在428个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群众说事会”,让群众的合理诉求...
秦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秦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