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历史遗脉传承文化薪火 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回顾□见习记者 杨心雅

天水晚报 2019-09-05 15:28 大字

羲皇故里八项非遗项目

晋升国宝级

2006年5月20日,对于天水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当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天水与河南省淮阳县联合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位列其中,与全国范围内其他517个非遗项目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刻,“太昊伏羲祭典”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天水的文化影响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太昊伏羲祭典”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活动,自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制祝文致祭以来,到清末的宣统皇帝,御祭达51次,一直以来祭祀不断,相沿成习。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天水作为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不仅让伏羲文化和文明发源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在传承和保护上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一直到今天,天水的伏羲祭祀活动已经非常成熟并影响深远,除了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民间祭祀之外,每年6月22日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天水文化旅游最耀眼的一张名片。每逢此时,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天水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化,全世界中华儿女回“乡”寻根问祖,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寻找记忆深处的归属感。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公布,天水市申报的“秦安小曲”“天水雕漆制作技艺”“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乐”等四项非遗项目位列其中,为天水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再添新军,天水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延续性更加明显而深刻地展现出来。

天水非遗被时间过滤出更加厚重的底色,挖掘其历史文化意义则更显深刻。就秦安小曲来说,1949年后,秦安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但期间也经历了青黄不接和严重断代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在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努力下,秦安小曲最终得以健康地传承下来,在甘肃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了许多荣誉。2011年,秦安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秦安小曲)之乡”。传统而独特的曲艺品种,也自此带动了一群人、一片土地闻名天下,吸引更多人来挖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娱乐欣赏价值和认识研究价值。

武山旋鼓舞和清水道教音乐则更多地从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出发,反映过去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祈福、祭祀传统。其中,武山旋鼓舞年代久远,其起源在历史上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说、军事说等多种说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祭祀类的娱乐活动。清水道教音乐则源于全真道派,清代乾隆年间受陕西华阴等地道教音乐的影响,相继分成了“龙门派”和“华山派”延续至今,主要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因此,在传承和发扬古老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同时,研究其地方特色与民俗文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转13版)

扎根于中华民族之树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枝繁叶茂,屹立于世界东方,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结晶,在全国各地留下神秘古老的印记,厚重而耀眼。天水作为羲皇故里,具有八千年文明源头的历史之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意义深刻,溯源甚远,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非遗、弘扬非遗的时代进程中,天水市也紧跟脚步做出一系列举措。在长期以来的探索、挖掘和研究当中,找寻出了符合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之路,助文化之花绽放,将源远流长的文明与智慧在新时代以全新的方式呈现。

新闻推荐

咬定青山不放松 精准发力拔穷根

(上接第一版)这给秦汉给了一个“下马威”。事实证明,秦汉并没有被吓退。产业兴百姓富面对张沟村产业单一、果园管...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